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后期,中国历史进入了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不同的藩镇因地理位置、实力大小、将帅的战略不同而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本文选取了在唐后期战略地位突出的武宁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武宁镇的地理环境,各种政治实力对武宁镇的争夺以及唐后期武宁镇的治乱兴衰对周边藩镇和全国局势的影响,来探讨以徐州为中心的武宁镇的重要战略地位。导言部分。本部分通过对唐代后期整体的历史考察,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最后选取了武宁镇作为研究对象,以战略地位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而确立了研究的目的、内容、难点和创新点等。第一章.历史上的武宁地区。本章首先介绍了武宁镇的地理环境和交通,通过考察武宁镇所辖地区的地势特点与河流的分布以及对交通的影响,认识到地势特点和发达的水运、陆路交通是武宁镇战略地位突出的重要因素。历史上的中国政治格局先后经历了东西之争和南北之争的发展阶段,不论在东西之争的先秦秦汉时期还是在以南北之争的为主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宋之际,以徐州为中心的武宁镇地区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第二章.唐后期武宁镇的战略地位。本章以时间为经,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纬,分析了唐后期武宁镇的战略地位发展的几个阶段。在安史之乱和建中之乱时期,武宁镇成为了唐政府北遏河朔,南控江淮的军事重地。从唐德宗贞元年间到唐宪宗元和年间(785年-820年),这是武宁镇战略地位的发展时期,唐代藩镇的格局在这一时期不断分化定型,武宁镇正式设立之后,成为唐政府布局东方的桥头堡,在元和年间平定叛镇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武宁镇在这一时期一跃成为平定叛乱,维护漕运的中原重镇。但随着实力的增长、一些将帅的战略转向以及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武宁镇的战略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唐穆宗长庆时期到唐宣宗大中年间(821年-859年),武宁镇因骄兵的出现而成为唐帝国东部的一个动乱的策源地。第三章.武宁乱则天下乱。骄兵动则逐帅,影响地区稳定,逐渐成为唐政府的心腹之患。唐咸通三年(862年),王式开始担任武宁节度使,为彻底根除骄兵乱徐,他采取了诛杀政策,但从此加剧了武宁镇军民和唐政府的紧张关系。庞勋之乱实际上是武宁军民与唐政府矛盾的一次总爆发,庞勋之乱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双方的矛盾并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黄巢之乱,这一地区再次卷入帝国动乱的大漩涡之中。黄巢乱后,时溥占有了武宁镇,但这时的天下已经演变成朱(全忠)李(克用)相争的战略态势。武宁镇也不复为唐帝国所依靠的中原重镇,而是成为朱李相争的一个猎物。最终,武宁镇(唐后期曾改名感化)被朱全忠所吞并。武宁镇在朱全忠的控制下,成为其虎视淮南的一个重要基地。唐哀帝天祐四年(907),朱全忠代唐建立后梁,五代开始,中国再次出现了南北之争政治格局,武宁镇此后一直在北方五代的控制之下,成为北方政权向南进攻的重要基地,武宁镇的战略地位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总的来看,武宁镇在唐后期以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北遏河朔、南控江淮、参与平叛、维护漕运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维护了唐帝国的统治。但帝国末期武宁骄兵的出现使其又成为唐朝东部的一个动乱之源,进而又削弱了唐帝国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武宁镇因处于南北之争的前沿,其战略地位再次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