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立宪失败的法社会学考察

来源 :湖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majq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立宪历史起源于百年前的清末立宪。本文从法社会学的角度,将宪法置身于社会整体环境之中进行考察,以此破译清末立宪失败的原因。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进入,中国社会在发生着深刻地变化,呈现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经济上,逐渐形成了以个人为本位的私有财产制度,标志着中国人开始在经济领域获得自由,大大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政治上,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地方势力迅速崛起,集军、财、人权于一身,与中央政府呈分庭抗衡之势。在思想意识上,一次次战败和一项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也刺激了国人思想上的觉醒,由“变器变物”转而“变法变制”。这一系列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的的转变,都为清末立宪活动埋下了种子。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正式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并明确了九年预备立宪期限。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时隔三年,面对因辛亥革命造成的时局动乱,清政府又匆匆炮制出《重大信条十九条》,以期维持失控的局势。可惜的是,无论是《钦定宪法大纲》还是《重大信条十九条》,清廷通过立宪所进行的宪政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为什么立宪最后仍以失败告终呢?首先,通过文本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清廷效仿日本明治宪法制定的《钦定宪法大纲》只是一部皇帝专权、人民无权的伪宪法,而《重大信条十九条》虽然对君主权力进行了限制,但实质上是清政府在即将覆灭之际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实行,清王朝就已经灭亡了。其次,从立宪过程来说,与清末当时特殊的社会状况密不可分。对此,我们仍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从经济基础上看,虽然清末新政期间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由于底子太差,君主立宪制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在社会胎胞里并没有完全成熟;从政治制度上看,日益增强的地方离心倾向在改革中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最后导致帝国大厦的土崩瓦解;从思想文化上看,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下的保守社会意识、集体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同时在清政府异族统治下形成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对宪法的认识不足导致了立宪流产。
其他文献
针对Vetro的MPEG4视频对象码率分配策略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的改进的码率分配策略,在低码率条件下允许为前景对象分配相对更多的码率.实验证明,此方法算法上易于实现,并
近几年,我国的计算机行业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同时也推动着三维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是在诸多的领域得到了应用。将三维地理系统在不动产管理
一九三七年广德抗日战斗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由中国川军第二十三集团军领导,广德人民积极配合,奋勇抵抗日军第六师团、第十八师
Deep Web信息资源动态性强、质量高、易于深度分析,使得它成为企业竞争情报采集的重要信息源。但是,目前各种搜索引擎及主题指南等工具不能对Deep Web信息资源有效地进行采集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