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临床常用的抗肺癌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以此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以期能够前瞻性的评估肺癌患者在化疗时发生恶心呕吐的危险性;以期能指导临床制定化疗方案,从而促进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临床常用的几种抗肺癌一线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1.利用药物流行病学的方法,从1200例接受化疗的肺癌患者病例中挑选46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病例来自青岛地区5家医院肿瘤科,调查病例的时间段为2008年01月-2010年06月。使用的化疗药物有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多西他赛),吉西他滨,长春瑞滨,足叶乙甙以及顺铂等。所有病例均完成4周期以上化疗。根据WHO抗癌药物疗效评价标准对464例患者进行疗效评价。根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恶心呕吐程度不同分为两组,A组患者未发生恶心呕吐,B组患者发生I°及以上恶心呕吐,将是否发生恶心呕吐设为因变量。自变量因素分别有年龄(X1),性别(X2),KPS评分(X3),不良嗜好(X4),是否含铂方案(X5),铂制剂用量(X6),化疗次数(X7),化疗天数(X8),肿瘤类型(X9),肿瘤分期(X10),其中性别(X1),不良嗜好(X4),是否含铂方案(X5),这三项因素为自变量中的分类变量。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在进行Logistic分析过程中利用拟然比统计量的后退法(Backward:LR)作为剔选变量的分析方法,因此当P<0.1时,我们就认为该因素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2.利用药物流行病学中成本-效果的评价方法,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四种临床常见化疗方案进行药物经济学比较。结果:1.所有患者根据其肿瘤类型和分期给予不同化疗方案后,对所有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评估,有效率(RR)达40.4%,其中腺癌36.4%,鳞癌45.8%,小细胞癌39.0%,88%以上的患者达到治疗目的。统计分析提示:与恶心呕吐有关的危险因素分别是性别(P<0.01),年龄(P<0.01),饮酒(P<0.05),是否含铂制剂(P<0.01),铂制剂用量(P<0.01)和化疗次数(P<0.01)。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获得1个效果需要的成本分别为:GP (271.51), NP (175.42), TP (248.05), GC (269.90)。结论:1.通过分析,得出患者性别、年龄、KPS评分,是否含有铂制剂、铂制剂用量,化疗次数,为肺癌化疗引起恶心呕吐的影响因素。2.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四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方案,NP治疗方案最具有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