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性话语分析或称批评语言学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种语言学理论。通过对话语的语言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批评性分析和探讨从而揭示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新闻语篇,尤其是被赋予了浓厚的意识形态的和权利社会关系的政治新闻语篇,一直都是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在过去的几年里,有关钓鱼岛问题的争端一直是亚洲甚至是世界的热门话题。钓鱼岛问题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只是中日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但是仔细分析该事件的各方面因素,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与该争端的关系很大,甚至一定程度上对该事件的发展起到了比日本更大的作用。本文试图从中美两国主流媒体在此次争端中的所做的报道这个角度来分析,向读者展示中美两国媒体在此事件报道上的差异,进而揭示这种差异反映出的两国媒体各自的特点以及在处理国际事务上的种种顾虑。费氏三维话语模式是从辩证的语言观点出发,从话语批评分析的角度,为新闻语篇分析提供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理论框架。同时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将批评性语篇分析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及社会背景分析方法相结合,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命题以及词汇选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来揭露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本文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以费氏的三位话语模式为理论,从文本层面、话语实践方面和社会实践方面对报道中有关钓鱼岛之争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得出结论:从表面上看似公正的新闻报道实际上暗含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倾向和权力关系。记者在进行有关钓鱼岛问题的新闻报道的时候利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此问题的看法植入新闻报道中,从而达到操纵读者的思想和见解的目的。新闻语篇不仅仅是简单反映社会现实,同时也起到了构建社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