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国内开放式基金长期投资业绩的评价问题。首先回顾了传统的基金业绩评估模型与指标,如T-M择时择股能力模型与Sharpe指数、Jensen指数、Treynor指数等。我们通过客观的模型理论分析与投资实例分析,对上述传统模型与指标在评价基金长期投资业绩中的可靠性进行了检验。国内当前的证券市场复杂多变、牛熊反复轮回。T-M择时择股能力模型在评价基金的长期投资业绩时,可能将不存在的超额收益的基金判定存在,从而使回归模型无法拟合样本基金实际数据,进而无法得到实际有效的回归结论。若坚持采用该传统模型评价基金的长期业绩,将得到谬误的结果。同时,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传统指标Sharpe指数等在衡量基金长期收益表现时存在的缺陷。在长期多期业绩评价中,收益比例或者倍数之间的算术平均值是没有意义的,若在牛熊变化的市场中用简单的算术平均值的做法评价基金的长期收益,有可能完全掩盖基金的实际业绩表现:将好的基金评价为差的,将差的基金评价为好的。我们认为传统的Sharpe指数、Treynor指数以及T-M择时择股能力模型都仅适用于短期内基金业绩的评价,而在长期中并不适用。国内多数学者一味的沿用该国外传统模型指标评价基金的长期业绩,可能产生极大的谬误。 本文提出了基金长期投资业绩的新评价体系,并建立实证分析对其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新体系基于虚拟变量回归分析原理,将长的考察期分段,设计了新的“胜负链统计法”来评价基金长期业绩。新方法去除了传统模型与指标的局限性,能比较真实客观地评测基金相对于市场基准的长期运营业绩。 通过对国内基金市场各只样本基金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开放式基金总体上来说多数并未战胜大盘,即盈利未超越大盘指数。但多数设立较早、存续期较长的老牌开放式基金确实能够取得超额盈利战胜市场,其管理是较为有效的。实证的结果还表明,传统的评估模型在基金长期的业绩评价中存在无法拟合实际数据的问题,并不适用。此外,传统只关注到基金超额收益的大小,无法考察基金经理本身的运作能力大小。 实证结论表明:新指标与模型从长期与分段的角度出发,能更好地剔除运气的因素,合理评价其长期投资业绩,反映基金管理人的真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