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它的核心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懂得国情心系群众具有能力的青年人才。具体来说,就是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服务精神的、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后备人才;为其他方面提供人才,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择业、创业。“大学生村官”计划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植根于中国共产党干部培养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经验。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研,得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养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为各行各业输送人才三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整体上实现了中央设定的目标;尤其是在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生机活力,形成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两方面成效显著。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与原初的计划目标相违背的现象,表现在:大学生村官存在“跳板”心理;一心于备考公务员;工作单一乏味;作用难以发挥;乡-村放任管理;留村难度较大;政策未能完全落实等。 分析问题的内在原因和理路,所有症结都围绕着“出路”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大学生村官因追求“出路”而问题起始,到解决“出路”而问题终结。它既是逻辑起点,也是逻辑终点。大学生村官希望通过公务员考试离开农村,面对“公考”的“唯分取人”,大学生村官的实绩考核结果“哑然失语”,由此,他们全心备考,无法安心工作,新农村建设难以留住人才,最终“出路”问题未解决,大学生村官们又将这些归咎于政府的责任。 基此,克服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问题的对策有:把握中央政策趋向,明晰大学生村官培养定位;减数量抬门槛,确保大学生村官选聘质量;加强岗位培训,提高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能力;压担子交任务,提升大学生村官全面素质;强化考核导向,与大学生村官考公考事相挂钩;鼓励留村任职,为优秀大学生村官开辟道路;恢复选调生制度,与既有选聘制度相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