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诉讼中释时制度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541775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释明权有时也称为阐明权,其理论根基在于弥补当事人主义在司法实践中的价值错位,协调当事人与法官在诉讼中的功能,在因当事人主张、陈述不清楚、不充分或者举证有瑕疵而导致不利判决时,法官经调查、洞悉确认为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缘由,法官以发问、告知等方式再次给与当事人明确、补充其主张或者证据的机会,以实现司法公正。   本文通过对国外释明制度进行分析,就目前完善我国释明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将释明权分为法律释明与事实释明、积极释明与消极释明、固定化释明与非固定化释明;利用排除法、溯源法等方法提出释明具有职权的性质。从三权分立的角度出发区分了法官释明与法院释明之间的不同,认为目前我国释明为法院释明而非真正的法官释明,因此我国需要赋予法官真正的释明权。对律师代理情况下的释明进行辨证分析,从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角度提出了释明权保障机制完善的必要性。释明权主要适用于财产性纠纷,法官、法官助理或者书记员在适用释明权时应当遵循中立、适度、公开原则,释明后当事人有补充、纠正等的自由决定权。为了使释明权真正发挥平衡当事人诉讼能力,实现司法公正的价值,必须赋予当事人上诉权和异议权,加快法官职业化建设,提高法官素质。
其他文献
荀况作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对孔、孟的儒家思想当然的进行了继承与批判,我们可以称其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孔、孟“礼治”思想的基础上,同时借鉴法家的“法
目的比较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予以内科保守治疗,38例观察组患者行软通
新民事诉讼法已于2008年4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在本次修订中,对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修正和完善最为引人注意,尤其是新法第204条关于第三人(案外人)异议的修改,首次明确规定第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