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导致癌症相关性死亡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是一种激素相关性肿瘤,长期暴露于高水平的外源性及内源性雌激素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雌激素与乳腺组织发育增殖相关,它可以与细胞内受体结合,促进转录因子的活化,并促进线粒体DNA的转录及环磷酸腺苷、肿瘤坏死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的产生。雌激素的代谢产物也被证明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并能导致DNA损伤。基因多态性在雌激素的生成、代谢及信号转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参与雌激素的代谢基因的遗传变异,可导致患乳腺癌的患病风险增加。这个假说在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存在多态性检测,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N-乙酰转移酶等不同酶代谢途径方面都得到流行病学的验正。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是一种重要的Ⅱ相反应酶,参与体内葡萄糖醛酸化反应过程。在包括类固醇激素在内的内源性物质及致癌物质的代谢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试验证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参与雌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儿茶酚胺的葡萄糖醛酸化反应。UGT1A1基因突变可导致雌激素代谢障碍,从而增加乳腺癌患病风险。国内外已有研究证明UGT1A1*28与乳腺癌的发病密切相关,但是UGT1A1*6与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还没有文献报道。目的:分析UGT1A1*28及UGT1A1*6与乳腺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指导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6名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实验组,15名消化道肿瘤患者、13名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亚洲、汉族,且健康女性三代内直系亲属无恶性肿瘤家族史。利用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乳腺癌患者、消化道肿瘤患者及健康女性外周静脉血DNA。根据UGT1A1目的基因序列,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以提取的DNA为模板,分别进行PCR扩增UGT1A1基因的启动子区(*28位点)和第一外显子区域(*6位点)的序列。然后应用DNA测序仪进行测序,根据测序峰图和序列,分析得出样本基因型是野生型、杂合突变型或纯合突变型。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乳腺癌患者病理组织石蜡切片进行检测,ER、PR、HER-2表达状态。最后通过统计学方法对乳腺癌患者与及健康女性进行对比来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UGT1A1*28与UGT1A1*6基因频率分布:1.1乳腺癌患者整体UGT1A1*28基因频率分布:89%(n=41)为野生型(*1/*1),11%(n=5)为杂合突变型(*1/*28),未发现纯合突变型(*28/*28)。UGT1A1*6基因频率分布:67%(n=31)为野生型(G/G),26%(n=12)为杂合突变型(G/A),7%(n=3)为纯合突变型(A/A)。1.2消化道肿瘤患者UGT1A1*28基因频率分布:87%(n=13)为野生型(*1/*1),13%(n=2)为杂合突变型(*1/*28),未发现纯合突变型(*28/*28)。UGT1A1*6基因频率分布:60%(n=9)为野生型(G/G),40%(n=6)为杂合突变型(G/A),未发现纯合突变型(A/A)。1.3正常女性UGT1A1*28基因频率分布:61%(n=8)为野生型(*1/*1),39%(n=5)为杂合突变型(*1/*28),未发现纯合突变型(*28/*28)。UGT1A1*6基因频率分布:100%(n=13)为野生型(G/G),未发现杂合突变型(G/A)及纯合突变型(A/A)。2乳腺癌患者与正常健康女性两组间UGT1A1*28与UGT1A1*6基因频率分布比较:UGT1A1*28基因分布无明显差异(χ~2=3.679,P=0.055)。UGT1A1*6基因概率明显高于正常女性(χ~2=4.095,P=0.043)。3消化道肿瘤患者与正常女性两组间UGT1A1*28与UGT1A1*6基因频率分布比较:UGT1A1*28基因频率分布无明显差异(P=0.198)。UGT1A1*6基因概率明显高于正常女性(P=0.018)。4消化道肿瘤患者与乳腺癌患者相比UGT1A1*28及UGT1A1*6基因分布频率均无明显差别(P>0.05)。5UGT1A1*6基因频率分布与临床相关因素间关系5.1乳腺癌患者ER、PR、HER-2不同表达状态UGT1A1*6基因频率分布无明显不同(P>0.05)。5.2乳腺癌患者是否绝经UGT1A1*6基因频率分布无明显不同(P>0.05)。5.3乳腺癌患者有无远处转移及原发肿瘤大小UGT1A1*6基因频率分布无明显不同(P>0.05)。结论:1UGT1A1*28与亚洲汉族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无明显关系。2UGT1A1*6可能是汉族女性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但由于病例数尚少,UGT1A1*6与ER、PR、HER-2表达状况,是否绝经,有无远处转移及原发肿瘤大小无直接相关性,需临床扩大病例数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