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生态体育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广泛。随着大学生群体对个性化健身需求的不断升级,生态体育在高校课外体育中的研究也必然成为趋势。在生态体育视角下对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的理论研究,拓展了生态体育在高校体育中的理论和应用性研究,丰富了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理念,为高校课外体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普通高校开展课外生态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课外体育锻炼效果、促进高校体育环境的建设、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为高校圆满完成课外体育任务,构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课外体育锻炼模式提供借鉴。由此可见,对普通高校课外生态体育锻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课题采用文献资料、走访考察、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对相关文献资料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提出进行课外生态体育锻炼并进行相关理论分析;调查了乐山地区普通高校课外生态体育锻炼的开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对乐山地区高校课外生态体育锻炼进行影响因素和对策分析;并以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学生进行课外生态体育锻炼为实证对象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和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改善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个性化的追求,生态体育锻炼会深受社会各个群体的喜爱,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在高校的开展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学校课外体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指导方向。(2)乐山地区普通高校约有50%以上学生和教职工对课外生态体育锻炼的认知总体不够;约80%以上的学生对课外生态体育锻炼在高校的开展期望度较高;约有70%以上的师生员工对目前课外生态体育锻炼的参与状态不满意,主要原因有组织不力,内容形式少,环境场地制约等,更没有形成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生态体育锻炼的长效机制;制约高校课外体育锻炼开展有组织不力、生态体育认知不够、校园生态文化氛围不足等因素;约70%高校对校内生态体育锻炼环境开发和校外生态体育锻炼平台的构建缺乏意愿。(3)乐山地区普通高校在开展课外生态体育锻炼中拥有一定优势,但自身也存在许多的劣势,同时也受外部的机遇和挑战的影响。(4)个案实验研究显示课外生态体育锻炼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机能上有显著作用:与实验前测得数据相对比,试验后女生在800米、立定跳远和肺活量三项指标上差异显著(P<0.05);试验后男生在立定跳远、肺活量两项指标上差异显著(P<0.05),虽然1000米在指标上无明显差异,但从实验前后指标的均值来看,也有进步趋向。(5)课外生态体育锻炼在提升学生的主观感受上有显著效果。通过对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参与课外生态体育锻炼学生的主观感受调查研究可知:学生在参与课外生态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感觉愉快,锻炼体验丰富,精神状态得到改善;集体合作能力、体育锻炼意识、克服困难的勇气、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都在参与课外生态体育锻炼后有所提高。(6)课题研究表明:课外生态体育锻炼在改善学生体质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对环境的关爱,通过课外生态体育锻炼使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等。根据调查分析和实验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对生态体育的研究寻找高校体育改革的突破点,以发展高校课外生态体育锻炼为手段破解高校体育体系中的主要局限性。(2)通过宣传扩大教职工和学生对生态体育锻炼的认知,培养丰富的体育师资力量,利用优势资源建设生态校园,营造生态体育文化氛围,提高全校师生员工对生态体育锻炼的重视。(3)利用学校内部优势改善生态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拓展校外生态体育锻炼的平台。(4)加紧对高校课外体育健身个性化的创新研究,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具有特色的各式生态体育活动。(5)成立与生态体育锻炼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志愿者协会等,把生态体育锻炼贯彻到高校课外体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