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全面系统地了解心脏移植后不同时间窗内感染的类型、病原体分布特点。(2)分析总结肺部感染的病原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2007年间施行心脏移植的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病史资料包括手术资料和全部随访资料,全部患者随访资料截至2008年1月31日。制作调查表。分别总结分析:(1)入组患者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2)心脏移植术后受者感染的总体发病率、不同系统感染的发病率、感染发生时间、病原体构成和常见病原体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分析。(3)肺部感染的病原特点,并分别对13项心脏移植后首次住院期间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可能的危险因素和5项肺部感染死亡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4)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中,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描述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筛选出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多因素采用Logisti回归分析,确定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5)在实际情况中长期规律随访的患者各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包括感染,导致发病率的统计结果存在偏倚,因此采用心脏移植患者总数进行校正。【结果】(1)2000—2007年间共进行220例心脏移植,入组共99例(按时间顺序各年份分别为5例、7例、1例、5例、12例、23例、23例和23例)。男73名(73.7%)、女26名(26.3%)。年龄10—76y,平均44y。最常见的心脏基础疾病为扩张型心肌病(51例/51.5%)。76例(76.8%)患者术后接受更昔洛韦预防用药,2例(2.0%)使用阿昔洛韦,17例(17.2%)未采用任何抗病毒药物,均在2003年12月之前施行手术。最常用的术后抗排异方案为:强的松+环孢菌素A+麦考酚酯(94例/94.9%)。(2)54例术后发生77例次感染,感染发生率为24.5%—54.5%(54/220—54/99)。常见的感染类型为血流感染(37.7%)、肺部感染(33.8%)、泌尿系感染(23.4%)。83.1%的感染发生在术后第1个月以内。(3)73例次感染共分离出病原体91株,细菌占77.1%,真菌占14.6%,病毒占3.3%。4例次感染病原体不明确。细菌感染中G~-菌占67.6%,非发酵菌占66.0%,肠杆菌科细菌占34.0%。非发酵菌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6.3%)和鲍曼不动杆菌(27.2%)最为常见。肠杆菌科细菌中大肠埃希菌(41.2%)和肺炎克雷伯杆菌(35.3%)最为常见。G~+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9.2%)和屎肠球菌(25.0%)最为常见。念珠菌和曲霉分别占6.6%和5.1%。(4)MRSA占所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85.7%。(5)术后未常规进行CMV血清学检测,CMV感染发病率2.0%。肺部侵袭性曲霉感染发病率为5.1%。(6)对心脏移植术后首次住院期间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术后24-48hAPACHEII评分>6分(x~2=10.26 p=0.01)、术后气管插管时间>24h(x~2=13.18p=0.00)2项独立的危险因素。心脏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死亡的患者中VAP8例,非VAP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1)心脏移植患者术后感染发病率为24.5-54.5%。(2)心脏移植患者术后第1个月感染发生率最高,自术后第2个月起感染类型及病原体类型趋于多样,真菌感染较为常见。(3)CMV感染发病率为2.0%,明显低于国外文献报道。(4)非发酵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G~+球菌中85.7%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MRSA。(5)术后24-48h APACHEII评分>6分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是对照组的5.98倍,术后气管插管时间>24h的患者感染发生率为对照组的4.82倍。VAP为心脏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VAP患者是非VAP患者死亡率的4.2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