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在交流沟通方面障碍逐渐减少,可以流畅地与中国人交流。但是仍然存在阻碍其汉语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因素,且这些因素往往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如:书面语体的习得。相较于口语书面语体难以习得,学生作文中出现了诸多语体方面的偏误,使得留学生作文常表现出口语化倾向严重,表达不得体的问题。语体这一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传入中国,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汉语语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语体学发展至今,研究者的研究方法从描写、分析为主开始转向借助语料库采用量化分析的方式。但关于现代汉语语体特征标记研究因难度大、开始时间晚而落后于英语学界的同类研究。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开展的语体研究相比较同一领域下的词汇和语法研究,数量少,成果不够丰富,主要分为量化分析教材语体情况和留学生汉语书面语口语化倾向两个方面。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语体研究的焦点被放在语体教学上,而基于留学生语料的语体习得研究比较缺乏。基于汉语语体及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汉语语体的研究现状,本人从语体学角度出发,以美国中文领航项目南京中心学生的考试和课堂书面作文为研究对象,依据中介语和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理论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语体偏误进行归类并解释成因。在研究中笔者运用了问卷测试法调查了美国中文领航项目南京中心留学生对待汉语语体知识的态度并通过测试题考察了他们的汉语语体意识。另外笔者收集了该项目学生的课堂作文和考试作文,立足于语体学和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理论,结合问卷测试,对留学生的语体意识和书面语体习得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对语体知识持积极态度,具有学习语体知识的需求,且在测试和作文中俱反映出一定的语体意识。对留学生作文进行偏误分析后,本人发现其偏误的主要类型为:语言单位层面上词、短语、句子的口语体、书面语体混用造成语体风格不统一:韵律层面上,因缺乏语感和嵌偶词、合偶词知识而导致的韵律不协调。另外近义词的误用也是一种偏误形式,无法区分近义成分的语义轻重、语义范围、感情色彩、搭配对象等,使得留学生在近义词的使用方面偏误频现。造成这些偏误的原因复杂:学生自身因素如学能和学习策略的影响。汉语语体特点如书面语体词汇文言词、成语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书面语体句式复杂,语法要求更为规范等造成习得难度较大。母语和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也是偏误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将英语表达和句子结构直接翻译到汉语中,在这个过程中容易产生母语负迁移导致的偏误。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则表现在对汉语短语紧缩规律不够深入地了解而将短语胡乱紧缩,制造出看起来精炼正式的表达,但实际上不符合汉语语言规则和表达习惯。另外还有教学体系的不完善与教学缺乏系统性等原因。以上种种都使得学生在书面语的表达上难有突破。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从汉语语体本体研究着眼,加强重视,拓宽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对汉语语体的研究;其次,可以通过设立语体教学大纲、设置专门的语体知识教学课程和加强教师对语体知识系统的教学来加强语体知识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应分阶段添加语体知识教学,使之具有阶段性、针对性;教学方法、教材应配合课程设置,将语体意识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提高学生运用语体知识的能力,减少书面语体偏误。本文提出的建议尚待实践的检验,但希望能对对外汉语教学高级阶段语体教学有所帮助,能促进更多的研究者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