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猕猴桃属(Actinidia)植物种内和种间存在广泛的染色体倍性变异和多样的形态变异,遗传背景复杂。本研究以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不同染色体倍性的9个(品)种的10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对子一代染色体倍性分离的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染色体的遗传方式,为倍性育种、多倍体种质创新提供依据;同时对其中一、两个组合的果实性状及花、枝、叶的表型性状等多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子一代与亲本的差异,研究各性状的分离变异和遗传倾向,为杂交育种、种质资源利用提供本底资料和参考依据。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对10个杂交组合共1754个子代的染色体倍性分离的结果分析发现:各杂交组合子代的主要倍性均是亲本的中间倍性,表明亲本材料可能都是异源多倍体。其中8个杂交组合的子代发生了倍性分离,跨倍性杂交的组合比同倍性杂交的组合能产生更多的倍性小种,而且以高倍性材料作母本进行跨倍性杂交,子代的倍性多样性更丰富。9个亲本中母本以六倍体’新观2号’的子代多样性最丰富,父本中’桂海雄’产生2n型配子的概率较高,且子代生活力较强。(2)’新观2号’和’磨山雄3号’杂交子一代共24株结果,其中发现一株三倍体植株’A856’有2个极小的果,49粒种子均未萌发。对23株六倍体植株的果实形态及品质分析的结果表明,子一代果实大小、果肉颜色、软熟品质等主要经济性状均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存在性状退化的情况,个别性状还表现出超亲遗传的趋势。杂交子一代果实单果重表现为趋小回归,群体遗传水平呈退化负向优势;果形与亲本一致,主要是圆柱形。杂交子一代果肉颜色呈连续变异,且表现出超亲遗传。杂交子一代果实软熟时间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遗传偏向母本;而果实干物质含量呈现趋中变异,超母本遗传明显;果实风味总体不如亲本,呈现趋小变异。(3)选取’新观2号’与’磨山雄3号’的25株子代和黄毛猕猴桃’63122’与’磨山雄3号’的所有子代15株,对这两个父本相同的杂交子代的花、枝、叶表型性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子代花序类型遗传更偏向于母本,花色表现出多样性,出现了介于双亲间的中间型个体。亲缘关系较远的’黄毛63122’和’磨山雄3号’的杂交子代枝叶性状主要呈现趋中变异;亲缘关系较近的’新观2号’和’磨山雄3号’杂交子代的枝叶性状表现出更高的多样性,子代雌株的叶柄长、叶片长、叶形指数和叶绿素含量与雄株差异不显著,而叶宽和叶面积显著高于雄株。两个组合中父本相同,’新观2号’ × ’磨山雄3号’杂交子代的叶片、果实均优于黄毛猕猴桃’63122’ × ’磨山雄3号’,母本’新观2号’的叶片、果实也优于’黄毛63122’,表明子代在遗传上更倾向于母本,育种上要更重视母本的选择,在考虑杂交亲和性的前提下也应重视亲本的叶片、果实等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