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种传播技术的革新都会引发文化传播形态和方式的变化。近几年来,博客以其技术的便捷性、内容的互动性、表达的自由性等特点,登上了中国文化传播的舞台,并得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博客语言是一个前沿的研究课题,对其进行系统的探讨和分析是适应网络语言发展的迫切需要。性别语言差异存在于多种文化的不同语言中,是语言学研究的永恒话题之一。语言和性别的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尤其在20世纪70年Lakoff在其著作中提出“女性语言”和“女性地位”后,性别作为社会语言学家进行研究所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变量而得到了更广泛和科学地研究。时至今日,语言性别差异研究己成为一个极具活力的多层次、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平台,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应用语言学等各个领域。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视角,对方兴未艾的网络博客进行了性别差异研究。本项研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研究在这里是指问卷调查分析;定量研究是指作者把收集到的问卷进行归类统计,并以图表的方式表示。调查对象是笔者的同学和朋友,通过邮件和QQ发送问卷,得到的有效问卷90份,为了实现调查问卷数量在性别上的平衡,作者整理出88份问卷作为本项研究的数据依据(男女问卷数都是44份)。在统计运算中,作者采用了百分比的方法来对数据进行分析。本文通过个人信息、话题选择、表情符号、创意语言用法、禁忌语以及强势词语应用六个方面进行研究。笔者之所以从这六个方面来分析,是因为笔者认为这些方面能体现网络语言的特点。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对本文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计算机中介传媒和网络博客在西方和中国的研究进行了历史回顾,为后面的进一度研究做好铺垫。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理论框架,本论文采用了语言学中的性别与语言作为理论框架来探讨网络环境中的性别差异。第三部分是文章的方法论。在第二部分的理论基础上,第四部分探讨了“80后”网络博客的性别差异,主要从个人信息、话题选择、表情符号、创意语言用法、禁忌语以及强势词语应用六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且针对分析结果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网络日志作者在个人信息栏曝光很多私人信息,如姓名、年龄、地址等。不同于现实社会女性会隐瞒很多个人信息的特点,在网络日志中,男女作者在交代个人信息方面差异不大。在话题选择方面,男性更多的选择政治、经济、体育等话题,而女性更偏重于感情、家庭、美容等内容。表情符号的使用方面,女性更多的使用表情符号表达心情。在创意语言用法方面,女性表现的更能接受新兴事物。男性更倾向使用攻击性的有压倒性作用的语言;而女性则更照顾读者的感受,语言多数比较柔和且具支持性。女性比较喜欢使用夸张的形容词或者强势副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第五部分从不同角度特别是社会和文化角度分析了产生以上差异的原因。除此以外,还指出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网络博客语言的性别差异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的性别与语言的理论和研究,为探寻男女在虚拟世界中的自我表达方式及特点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此外,还对教育尤其是远程教育方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语言特点,便于教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