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生态安全评价综合研究——以三江源贫困区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_wu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召开十八大以来,国务院中央领导不断强化“绿色GDP”的概念,切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强调环境保护与改善民生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区别于以往的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风格,现今政府在工作中多管齐下,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但注重经济开发而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居民生活的改善。生态与经济和民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旦生态问题出现在一定程度之后必将反噬经济发展成果,降低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在贫困区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随着经济开发而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国家扶贫发展办在2011年推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划分概念,根据14个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发展状况、贫困程度等推行相关的精准扶贫政策。对比各地区资源环境条件可以发现这些地区与我国生态敏感区高度重合,有些地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几乎无法恢复,不合理的扶贫开发工作将会对贫困区的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对贫困区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根据不同年份生态安全综合、压力、状态、响应指数的变化情况判断贫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系统状况并分析造成变化的原因,并将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与相关贫困数据进行耦合分析,由此来探讨政府扶贫开发工作对贫困区生态环境造成何种影响,影响程度等,进而为接下来的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提供科学参考和指导。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境内,气候严寒、土壤贫瘠、海拔高且地势落差大,人口密度较低且少数民族人数众多,近年来国家对该地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在医疗、卫生、教育领域给予了大量支持,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对当地生态环也造成了一定影响。本研究依据PSR框架模型建立了三江源贫困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并将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与农民人均纯收入、贫困发生率进行耦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从2005年到2013年8年的时间,三江源贫困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响应指数整体处于先下降后上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5年研究区生态安全各项指数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010年研究区生态安全各项指数下降到中等偏下水平,而在2013年研究区生态安全各项指数大幅上升至较安全水平。  (2)根据三江源贫困区生态安全走势可以分析出,在最初未进行大规模开发时由于较少的经济建设痕迹而较好的保持了相对原始的自然环境,因此生态安全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生态系统基本运转良好。在开始进行较大覆盖面的经济建设时由于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影响而造成较差水平的生态环境。相关政府在开始意识到一味追求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生存环境恶劣并且有反噬经济发展成果之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纳入区域发展目标之后,污染得到控制并且生态环境有一定程度上的恢复趋势,此时生态安全处于良好等级的较安全水平。  (3)研究区各县域之间生态安全状况差异较大,体现在动态的变化幅度和同时期内各县域的指数差异。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其生态安全一般处于相对中等或偏上水平,如玉树县、兴海县等,而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农业不发达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较不发达的地区属生态敏感区环境容易遭到破坏,因而生态安全容易受到威胁而处于较低水平,如杂多县、治多县。第三产业相较而言较发达地区和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其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如同德县、河南县等,生态安全水平较高,表明一定的经济基础对维护生态安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耦合状况来看,2013年研究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与贫困发生率没有明显相关性。
其他文献
在煤矿生产部门,传统的地质、地测信息管理模式下,数据通常是以台账和纸质图件的形式呈现。这种信息管理模式下,数据的处理和保存以及信息共享的效率受到制约,这不仅影响生产单位
蝗虫空间分布格局是物种长期适应自然的结果,是蝗虫与环境、蝗虫之间关系的反映;蝗虫空间格局的形成是由蝗虫的群落组成、种群密度以及龄期比例决定的,同时受植被格局以及地形差
技术创新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一个重要方式。借鉴国内外对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从产业发展的角度重新探讨技术创新的基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已进入快速城市化的发展时期。显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技术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
本文根据江苏省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框架子项目-江苏省遥感影像应用服务平台(K11110BY8C)建设目标和应用需求,深入研究了多源遥感影像数据组织模式和建库技术。  随着卫星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