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裁链(genre chains)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它揭示了一系列文本在词汇、句法、篇章方面的互文联系,这种互文联系形成了一个链条,并且可以无限延伸。汉语话语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例如招聘广告、应聘简历、面试、结果通知等文本可以形成一条显而易见的体裁链。这种现象在传达政府公文通知的文本中也较为明显。政府公文通知可以从正式的公文体裁转换到手册式的地方公文体裁,也可转换到半正式的新闻报道,继而转换到非正式的新闻评论或报道等。
本研究以政府公文通知传达形成的体裁链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各类文本三十篇,并从中选取了三条体裁链(每条体裁链包括三篇不同体裁的文本),尝试对体裁链作出试验性的定性研究。
首先,本研究借助Fairclough(1992)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框架,从浅入深,由外及内地描述了体裁链中文本转换的各种形式。研究发现,体裁链中文本通过叙述主题、显性互文联系和隐性互文联系三种形式转换。一条体裁链中各文本叙述的主题首先必须是一致的,只有主题一致,文本才有可能形成一条体裁链。其次,一条体裁链中各文本可通过引用、暗示、提及等方式进行显性转换,从语言表层串联成链。最后,体裁链中文本可通过体裁、风格、话语等方式实现其内在的转换,从语言深层串联成链。
其次,本研究采用Versc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从语言的顺应性揭露了文本形成体裁链的内在原因。研究发现,体裁链中各类文本的作者因受到特定的语言语境,特定社会规约及其自身心理动机的影响和制约,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作出顺应的语言选择,从而选择了三种互文形式来转换文本,促成了体裁链的形成。文本之所以能实现转换并成功形成体裁链,是作者对语言语境、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一种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