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的加剧,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从伦理学意义上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认识和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当前,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最重要的是通过对现代人实施全面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使其清醒地认识到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只有每个人在内心中都树立起保护环境、爱护生命、维护生态平衡的观念,真正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生态危机问题。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我国边陲的绿色屏障和生态多样性的宝库,其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是现代生态伦理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生态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生态环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本,更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优秀读本。云南少数民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以其聪明才智创造出了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文化,这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和思想,如:尊重自然、善待生命、合理开发、节制贪欲等,这些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不同程度的反映在他们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农耕经济、乡规民约和习惯法中,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取向。这些对于保护云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本文以云南地区的白、彝、纳西、基诺、瑶、阿昌、苗、傈僳、独龙、哈尼、傣、景颇、佤、拉祜、布依15个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方法深入挖掘和整理这些民族中共有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第一部分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活动方式、宗教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性,阐明了这三者为其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第二部分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架构进行分析,使之趋于系统化、理论化。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首先从云南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中孕育的自然观谈起,分析在原初状态下先民对天地自然万物的认识和态度。通过把自然神秘化和对自然万物与人类起源的种种猜测,得出天人一体、同源同生、和谐共存的生态伦理观;然后借助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原始崇拜等习俗,阐述了其先民通过崇拜、请示和赎罪、祭祀等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最后凭借云南少数民族先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生活禁忌以及生活礼俗,挖掘出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合理开发,适度消费;节制贪欲,持续发展;推爱及物,善待生命;遵从规律,顺应天时;制定规范,传承文明等积极的生态伦理实践。第三部分阐述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在当时具有规范行为、保护物种多样性、凝聚民族精神等历史作用,并深入分析了其理论对于构建现代生态伦理、提升社会的生态道德观念、促进和谐社会发展进程以及实现现代生态文明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指出了该思想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原因所具有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