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疾病,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吸烟等,近年来研究表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升高是动脉硬化(AS)的又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而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是动脉硬化的始动因素,动脉硬化的早期首先出现血管内皮损伤,内皮功能的变化可先于动脉硬化发生。对于这两者在老年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国内外探讨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D)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非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63例,年龄在60—82岁,其中男性53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71.33±5.48岁。其中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21例,稳定性心绞痛2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15例。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严重恶性疾病(如恶性肿瘤)、恶性贫血、糖尿病病人。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依据1979年WHO诊断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取血前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患者在标本采集前3天避免食用高蛋白饮食,空腹12小时以上,清晨7:00-8:00采血,采血时平卧位,休息15分钟以上,采集肘正中静脉血2ml,置于肝素抗<WP=4>凝管,以1500转/分离心10分钟后,分离血浆,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管的HCY含量。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采血用普通干管,采静脉血4ml,分离血清后当日在生化室检测。 采用国际通用的Celermajer方法测定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选择肱动脉为靶动脉,采用HP-2500型高分辨率超声诊断仪(美国惠普公司)和7.5MHZ线阵探头,分别测量其休息时、反应性充血(增加血流量引致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EDD)、再休息以及含服硝酸甘油(非内皮依赖性舒张EIDD)后肱动脉舒张末期的内径。整个测试过程超声探头始终处于固定位置,血管内径测量取同一部位,超声仪所用技术参数对所有的测试对象相同。 所有数据输入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首先进行组间均衡性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相关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计算相关系数。检验水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所有入选病人根据HCY测定水平分为正常水平组(≤15.00μmol/L)和HCY水平增高组(>15.00μmol/L)(1),两组间年龄、总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血压水平等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见附表1)2.HCY正常水平组41例,HCY水平为9.83±2.96μmol/L,HCY水平增高组22例,HCY水平为20.11±6.27μmol/L。其中稳定性心绞痛组HCY水平为11.14±4.27μmol/L,陈旧心梗组HCY水平为12.03±6.29μmol/L,急性冠脉综合征组HCY水平为19.48±7.02μmol/L, 急性冠脉<WP=5>综合征组HCY水平明显高于前两组。(见附表2)3.HCY水平与内皮细胞功能的相关性:血浆HCY水平与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呈负相关(r= -0.386, P=0.002),而血浆HCY水平与非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无关(r= -0.076,P=0.553)。(见附图1、2)4.内皮细胞功能与陈旧心梗、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关系: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D%=(4.28±2.91)%明显低于稳定性心绞痛EDD%=(7.38±5.16)%、陈旧心梗患者EDD%=(6.40±2.96)%(P值分别为0.004,0.004)。而稳定性心绞痛和陈旧心梗患者之间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无明显差别EDD%= (7.38±5.16)%、EDD%=(6.40±2.96)% (P=0.333)。(见附表3,4,5)结论:本文结果表明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1.血浆HCY水平与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作用呈明显负相关,即随着血浆HCY水平升高,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减弱。2.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稳定心绞痛、陈旧心梗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损害相似,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较前两者明显。表明测定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可以作为反应冠心病患者病情稳定的一项指标。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浆HCY水平高于稳定心绞痛、陈旧心梗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并且其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损害更为严重,提示高HCY水平可能通过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病情的<WP=6>稳定性,参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