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年同是中国香港的知名电影研究学者。他毕生致力于把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力熔铸进现代艺术电影中,建立中国电影美学体系。“镜游美学”理论是其不断努力的结晶。“镜”字有“镜头”和“镜鉴”之意。镜头是电影的组成元素,作为基本的意义单元起着作用。“游”是中国美学的核心思想。“镜游美学”之“游”既是电影独具属性的表现,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呈现。林年同不仅运用西方电影理论解释中国的电影现象,同时也使用中国传统美学阐发西方电影技术。这是对以往中国电影美学单纯的“求同”或者“求异”研究方式的一种反拨,也是中国电影美学研究思维的一种突破。但遗憾的是,国内外没有关于林年同研究的专论,其“镜游美学”理论学说的相关评述也只能散见于其它各种专著和论文中。据此,本文立足于林年同理论文本的细读,梳理与整合其中国早期电影美学的相关思想,在西方电影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两个维度上对林年同“镜游美学”理论观点进行分析,挖掘“镜游美学”理论的普世性和民族性,呈现出一个更加完整的“镜游美学”理论面貌。第一章在林年同美学理论的论学背景下,依循建构轨迹,从中国电影的语言本体实践和美学理论演进两方面确认“镜游美学”理论的内容。第一,中国早期电影以中景镜头系统为主,景深镜头和移动镜头发展了中景的电影语言形式,在第三向度中间层形成“游”的视学空间,这个空间是让观者鉴照省容的镜像世界。第二,中国电影美学发展历程分为“单镜头——蒙太奇”美学时期、“游”的美学时期、“第三时期”美学三个阶段,三者统一于“游”这一基本概念。第二章借助西方电影美学理论,从透视法则、空间本体论到电影观念,逐一推进分析林年同“镜游美学”对于世界范围电影美学的普世性(跨民族性)价值。散点透视法取消了焦点透视在电影中的支配地位,遥接中国空间意识创作传统;“写真论”、“镜幻说”、“镜鉴说”开拓了电影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关系学说;结合蒙太奇美学与单镜头美学发展出的电影观念,揭示了电影真实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西方经典电影理论外自立门户。第三章按照中国电影的民族化进程,具体阐释“镜游美学”理论的民族性特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根据社会现实矛盾,选取民族生活表现内容,并将蒙太奇美学和单镜头美学熔冶一炉。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中国电影工作者又吸收中国传统艺术,进一步发展充满民族色彩的电影形式。林年同对此追根溯源,指出民族化的关键在于对传统艺术思想——“游”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电影除借鉴以绘画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外,也以自身的时空合一性,运动性实现着中国美学“游”的原则。“镜游美学”理论因蕴含着中国艺术深层文化思维而显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第四章以前两章的分析为基础,讨论“镜游美学”理论的洞见与不见。在电影美学史的书写上,以“游”作为贯穿始一的核心概念,克服了地理位置以及政治因素造成的断裂。在电影美学的民族化进程中,以包容的姿态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进而打破二元格局的困境,实现中国电影美学在世界格局中的学术推进。然而,电影与中国传统美学既矛盾又统一,一味追求融合造成对抵牾的忽略;关于外国电影理论的移植也因摒弃复杂性而一定程度上产生观念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