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诗歌音律押韵,形式严谨,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它涉及的因素有很多。语言学派注重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忠实、对等的关系,文化学派认为译文完全可以脱离原文独立存在并发挥作用。《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丰碑,其中的许多诗歌在音韵和意境上为人称道,广为流传。《红楼梦》的译本不计其数,其中俄译全译本有两个,分别是1958版和1995版。这两个版本的诗歌部分译者分别为Л.Н.Меньшиков和И.С.Голубёв,二者在诗歌翻译方面有着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所以两个译本的诗歌也呈现了不一样的风致。本论文主要是根据俄罗斯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的翻译理论以及诗歌的翻译理论对1958版和1995版《红楼梦》俄译本中的“芦雪庵即景联句”诗歌译文进行对比研究,并从翻译差异上看社会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本论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诗歌翻译的原则,包括忠实性和艺术性原则以及美学原则;第二部分主要是对1958版和1995版的“芦雪庵即景联句”的俄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从意义传达角度、翻译意境角度、文化因素角度和美学角度来分析差异;第三部分紧承第二部分,说明以上对比所产生差异的原因,分别从历史背景、意识形态以及红学在国外的发展程度来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得出结论,通过1958版和1995版的俄译本的翻译差异对比得出社会因素对诗歌翻译的影响,相比较之下1958版的翻译更加直接,却显得生硬,1995版的不拘形式,但更加生动流畅。通过对两个版本的诗歌翻译的对比研究,得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展现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制度文化的镜子。同一文本,之所以产生多个不同的译本,原因就在于不同的译者(首先作为读者)对原文文本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译者不同,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个人拥有的知识结构、世界观、人文关怀等都不尽相同。译者的翻译活动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研究翻译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因素,有助于我们理解翻译文本的美学特征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