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增加了社会财富。但在当时那个新旧社会制度更迭的特殊年代,这一切并没有给百姓的生活带来福利,相反,各诸侯国为称霸天下不断发起攻伐战争,百姓深受其苦,连年征战带来的经济压力全部落在了百姓的头上,相反,统治者却丝毫不受战争的困扰,依旧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终日沉迷于奢靡和享乐中不能自拔,为满足他们贪婪的欲望不断剥削和压迫百姓。墨子作为小生产阶级代表深知百姓生活的不易,为改善人们这一生活现状,同时维护国家统治和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提倡人们节俭、节用。墨子提倡的尚俭思想以“兼爱”、“尚同”为理论依据,从“贵义”、“尚利”的功利性角度出发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节用”、“节葬”和“非乐”,其中,“节用”是其思想的核心所在,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节用标准。本文以儒家、道家的思想为参照,分别从内涵、标准以及侧重点等方面着手对这三家“俭”思想做了具体的对比和分析。道家提倡“宝俭”,以此来实现个人修身养性的目标;而儒家虽然崇尚节俭,但儒家所提倡的“俭”思想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强调“俭”而合“礼”;与道家和儒家不同,墨家尚俭提倡普天一致的消费模式,“节用”的内涵丰富具体、贴近百姓生活,并且,由于墨子出身寒微,深知百姓疾苦。因此,比较视野下墨子尚俭思想表现出以下三大特征,即目的上的功利性、标准上的平等性和立场上的平民性。通过对墨子尚俭思想理论依据、背景、内容和比较视野下思想特征的分析,不难看出,尚俭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同时,对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生产发展有重要的引导意义。但在肯定某一事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局限性:墨子“节用”的标准苛刻,压制人们的合理欲望,不利于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此外,墨子作为小生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带有浓重的小生产阶级理想主义色彩;最致命的是尚俭思想脱离现实和客观因素,缺乏可行性,这注定这一思想不可能被广泛接受和施行。对于中国传统道德我们应该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心态来批判继承,当然对于墨子尚俭思想也不例外。在当代,无论在社会层面还是对个人层面,尙俭思想都给我们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