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影响研究(1839-1952)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erryf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发端于教会学校。1839年马礼逊学堂在澳门成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传播西学的教会学校。1847年,该校的布朗校长带领三名中国学生,容闳、黄胜、黄宽赴美,引发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留学潮。此后,中国近代数次留学运动都与传教士或教会学校有着紧密的联系。西学东渐,传教士来华,拉开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序幕。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教会学校得以在中国生根发芽,传教士建立了一批独立于中国教育体系的教会小学、中学和女学。与此同时,中国官办新式学堂也纷纷建立,可是苦于新教师的匮乏,这时西方传教士得到了重用,参与新式学堂的教学和管理,并推动了中国近代官派留学运动的发展。此外,教会女学的创办,冲击了中国传统教育,在传教士的资助下,中国女子也开始走出国门求学,开了女子留学的先河。19世纪末,传教士将目标转移到高等教育领域,企图控制中国的精英,于是建立了一批教会大学,并在海外注册,取得了学位授予权,这大大提高了教会大学的声望,为留学教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教会大学之一上海圣约翰大学便是其中的典范。20世纪20年代前后是教会大学发展的转折点。受国立大学的挑战,战争的摧残,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教会学校风雨飘摇,逐渐走向衰落。与此同时,留学教育也是一波三折。1952年教会学校作为西方殖民侵略的先锋阵营被注消取缔,拆分合并到公立学校,教会学校在中国大陆消失。教会学校开启了中国近代海外留学的先河,参与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教会学校和留学教育的态度,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现代化。这些接受过欧风美雨洗礼的知识分子作为留学教育的受益者,前期推动了教会学校和留学教育的发展,后期变成反侵略的斗士,成为教会学校的掘墓人。教会学校虽然消失了,但是它在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其他文献
传统光学遥感数据被广泛应用于积雪监测,但仅限于对积雪的日间监测,并存在大量由云层遮挡所引起的数据空缺。冬季中纬度高海拔山区昼短夜长,极区更存在最长可达半年的极夜现象,仅依赖于传统光学遥感难以获取时空连续的积雪分布。夜间灯光遥感可以捕捉到积雪夜间反射的月光,已有研究通过目视解译证实了夜间灯光遥感探测积雪的能力,但缺乏月光对积雪夜间探测影响的定量分析及积雪定量探测方法的研究。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域
新世纪以来,教师教育日益成为全球的重要议题。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
介绍了用自然澄清法降低、回收旋涡炉渣中的铜的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不仅降低冶炼成本,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
对于带有迷宫密封的航空发动机转子系统气流激振问题,基于有限元理论,应用非线性滚动轴承支承力模型以及Muzynska密封力模型建立了两个滚动轴承支承的迷宫密封-悬臂转子系统
采用硫酸溶解、自然重结晶方法制备Tl2SO4.
基于随机函数-谱表示模型,提出了结构响应极值前四阶矩的计算方法 ,发展了非高斯随机激励下的结构动力可靠度分析的高阶矩方法:(1)修正了随机函数单个基本随机变量的离散点集
去年12月2日下午某个时刻,年仅15岁的男孩肯尼·怀特与学校一位伙伴匆匆吃过午饭后,便开着一辆货运小卡车绕皮尔城兜了起来。他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一些圣诞节的礼物,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