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现阶段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应对的问题。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这不仅是经济起飞与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且是一个矛盾多发期。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多变,群体性事件较之以往有所增长,情况也更加复杂。本文不仅从宏观层面上对现阶段中国群体性事件进行了一般论述,而且还从微观层面上以政治机会结构理论为分析框架对群体性事件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并相应地提出了应对思路。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和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结构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现阶段中国群体性事件概述,从群体性事件的界定、特点、性质以及影响几个方面进行理论探讨。对群体性事件的界定不仅要明确群体性事件的性质、主要矛盾以及表现方式,而且要体现出更大的包容性和规范性。群体性事件主要具有四个特点。在总体上群体性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不仅有着消极的一面,而且也有着积极的一面。第三部分是政治机会结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主要阐述了政治机会结构理论的基本内涵,政治机会结构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以及政治机会结构理论在中国的适应性问题。政治机会结构理论是用来从总体上概括和描述对集体行动可能性产生制约和影响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条件的组合情况。开放性和封闭性是政治机会结构的两个基本要素,群体性事件的产生与政治机会结构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形成一种曲线关系。群体性事件的政治机会结构主要由三个变量构成:政治体制的开放程度、政府能力、社会资源。第四部分是中国群体性事件的政治机会结构,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详细地分析了组成群体性事件政治机会结构的三个变量。首先是政治体制的开放程度,包括公民的制度性利益表达和国家对群体性事件的限制倾向两个方面。其次是政府能力,包括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与政府的信任度两个方面。最后是社会资源,包括知识精英与带头者和大众传媒两个方面。这一部分不仅分析了每个变量在现阶段中国的实际状况,而且分别探讨每个具体变量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第五部分是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思路,这是针对群体性事件的政治机会结构的分析而得到的启示。第一,不断完善制度性的利益表达渠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逐步改革人大和政协制度;其次是加强信访制度改革。第二,逐步使群体性事件转型为公民集体行动。第三,继续强化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高政府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