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笛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吹管乐器之中的精粹,其艺术高度已可与中国的文明程度划上等号。在几千年的传承中,竹笛这个乐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人们对于竹笛最终的喜爱之处,则是竹笛的声音了。每当人们说起竹笛时,都会说笛子好听。为什么好听?声音好听!声音怎么好听了?水灵灵的、透亮、圆润……可以用来描述竹笛音质的语汇数不胜数。而对竹笛音色的掌控力也成为了竹笛的爱好者、学习者、演奏家的一种追求,一种最高目标。既然音色是竹笛这个乐器艺术高度的一个顶点,如何才能够对竹笛音音色的掌控能力有所帮助呢?众所周知,“竹之音”本为空气于主管内流通后导致竹管内部声波震动所形成的一种声音。当竹管被人为的进行吹奏后,就形成了一种主观能动的气流运动——吹。而主观性的气流运动则可主动的控制气流的快慢、射流的角度、气柱的粗细等环节,来对竹笛的声音做出高低、长短、快慢、强弱等声音的变化。由此可见“气息”无可厚非的成为了竹笛、发音的支撑。但是,竹笛既然是人为的、主观能动性的吹奏,则又不可离开嘴形、嘴唇甚至舌头的关键部位的协调工作。当然,气流是吹出来的,但吹则需要嘴部的运动来控制气流的方向、速度等等。而嘴部的运动又脱离不了面部肌肉群的控制,因此有时就会出现吹与嘴的不协调,也可以说是气息与嘴部运动不协调的问题。归根到底,上述可以理解成竹笛的声音(音色)是靠气息和嘴的相互作用下进行调整与变化的。而嘴部所有关键部位“腔体”、“唇”、“舌”的灵活变化与协调性则直接成为影响气流与竹笛之间的协调性的关键因素。因此,笔者在此篇论文中,主要是尝试从竹笛音色的几个支撑要素一气、腔体、唇、乃至舌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好的竹笛音色的训练及养成,是这些支撑要素共同协调运动与工作才能做到的。而在此论述中,笔者将会一点一点的对这几个竹笛音色支撑要素进行全面地、运动式剖析。并提出如何进行竹笛音色支撑要素间相互协调运作的体悟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