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本人近年来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家庭对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特别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增加、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收入的提高等问题导致的初中生的各种行为问题和心理偏差越来越多。本文从城镇化过程中家庭的变换,特别是家庭的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这一角度入手,以成都市郊区双流中学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调查问卷法,辅助以文献搜集法和个案研究等其它方法,对双流中学初中三个年级24个班251名初中生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以及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心理健康水平上,城镇化进程中双流县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不容乐观,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有39.41%,中度心理问题的有5.8%,总体来看超过心理健康是否存在问题的标准分数线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5%;性别方面,男女生之间差异没达到显著水平,但女生的心理问题要多于男生;分布年级上,在各个维度整体上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差异,但初二在强迫症状上与初三有显著差异,初三与初一在抑郁、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方面有显著的差异;(2)家庭教养方式上:总体上初中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性别方面女生在沟通维度与男生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而其它维度则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年级方面,在问题解决维度上初一跟初三,初二跟初三存在着显著差异,初二跟初一则没有显著差异,而其它子维度上年级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3)家庭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方面:家庭的教养方式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家庭教养方式直接体现。依据上述研究结论,希望通过对城镇化过程中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为学校指导初中生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增强家校沟通,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做出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