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有关于中日同形异义词的研究多集中于音读词汇方面,训读词汇涉猎较少。不难看出,至今为止的研究成果中共识性的研究多于历时性的研究,语音方面的研究多于语义方面的研究。而作为日语词汇家族中重要一员的训读词汇,还缺乏充足的、详细的、系统的研究方法。训读汉字相较于音读词汇,更真实地保留了语义上的变迁轨迹,探究其语源有助于进一步梳理中日两国之间语言与文化的交流传播过程,为中日同形异义词的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文从训读汉字的字源探究为立足点,总结训读汉字对于同形异义词的研究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结合古汉语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参考古汉语字源探索的方法,对于训读汉字的研究方法作出一次合理的初探。同时以“猪”“豚”“豕”“优”“姑”等训读汉字为例,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猪”“豚”“豕”“优”“姑”等中日意义相异的汉字从古义上来说有什么区别,追寻其源流的同时对于传播到日本后发生变化的原因作出了猜想和假设,提出关于同形异义词的研究需从汉字理解开始着眼的观点。并从文化角度分析了语源学对于文化研究的意义。以下对本稿各个章节进行说明。第一,“序论”部分主要从汉语史与文字学、语言交流史、中日词语的对比以及古汉语训诂学知识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尽可能详细地列出了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也写明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基本结构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内容。第二,“汉字与日语”部分主要叙述了汉字的形成与传播过程。从历时的角度观察训读汉字的变化趋势。第三,主要对音读与训读区别、训读词汇的形成与分类、同形异义词的概念以及训读字研究对于同形异义词研究的特殊性进行分析,阐明了训读汉字的研究意义所在。第四,以“猪、豚、豕、姑、优”等训读汉字为例,分析汉字的字源,同时对训读汉字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规则作一初步探索。第五,从词源角度看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了语言与文化的深层关系。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稿的主要内容,指出本稿未涉及到的内容以及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