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兰放地区婴幼儿病毒腹泻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mc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吉林,兰州地区婴幼儿星状病毒的感染状况、临床表现以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完善我国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基础资料,为我国病毒性腹泻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吉林地区<5岁腹泻患儿标本417份以及2009年至2010年10月兰州地区<5岁腹泻患儿标本291份,用one-stepPCR方法检测星状病毒,用星状病毒基因组ORF1b区部分核苷酸片段初筛,再用ORF2区部分核苷酸序列分型。   结果708份腹泻标本中共检出HAstV阳性17例,星状病毒总阳性率为2.4%,其中吉林地区和兰州地区分别检出7例和10例星状病毒阳性标本,12份星状病毒ORF2区阳性的样本均为HAstV1型,除一株属于Lineage1a群,其他的均属于lineage1b群。HAstV主要感染2岁以下婴幼儿,在吉林春季为主要流行季节,而在兰州春季和秋季为主要流行季节。   星状病毒感染能引起腹泻、呕吐、发热等表现。HAstV单一感染病例和EAd感染病例在主要的临床表现方面无差异。同样EAd感染和Non-AdF感染的临床表现也无差别。HAstV混合感染组的呕吐病程和强度高于单一感染组,多重线性回归显示:年龄组、体温和东南地区为影响腹泻病程的因素,且东南地区的病例腹泻期最长:而发病年份、RV检测结果和西部地区为影响腹泻强度的因素,HAstV合并RV感染时腹泻强度加重。   结论星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HAstV1型是主要的流行株,2岁以下为感染发病的高危人群,不同地区星状病毒主要流行季节是不同的。
其他文献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变, 生理、心理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的双重压力。而同时,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多元文化的碰撞、社会上总体道德水平的滑坡,均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充满矛盾和压力的环境中,高校学生的个体自我调节能力如果跟不上,就极易出现心理问题。本文通过阐述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的的组织优势,讨论了高校团组织应该在高校学生在心理培育中发挥
目的:检测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E-钙粘素(E-cadherin)及锌指转录因子Snail在非肿瘤胃粘膜组织和胃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探讨SPARC表达与Snail及E-cadherin之间的
目的:对单纯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与行香菇多糖(Lentinan,LNT)联合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比较,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IL-12与sIL-2R数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