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吉林,兰州地区婴幼儿星状病毒的感染状况、临床表现以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完善我国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基础资料,为我国病毒性腹泻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吉林地区<5岁腹泻患儿标本417份以及2009年至2010年10月兰州地区<5岁腹泻患儿标本291份,用one-stepPCR方法检测星状病毒,用星状病毒基因组ORF1b区部分核苷酸片段初筛,再用ORF2区部分核苷酸序列分型。
结果708份腹泻标本中共检出HAstV阳性17例,星状病毒总阳性率为2.4%,其中吉林地区和兰州地区分别检出7例和10例星状病毒阳性标本,12份星状病毒ORF2区阳性的样本均为HAstV1型,除一株属于Lineage1a群,其他的均属于lineage1b群。HAstV主要感染2岁以下婴幼儿,在吉林春季为主要流行季节,而在兰州春季和秋季为主要流行季节。
星状病毒感染能引起腹泻、呕吐、发热等表现。HAstV单一感染病例和EAd感染病例在主要的临床表现方面无差异。同样EAd感染和Non-AdF感染的临床表现也无差别。HAstV混合感染组的呕吐病程和强度高于单一感染组,多重线性回归显示:年龄组、体温和东南地区为影响腹泻病程的因素,且东南地区的病例腹泻期最长:而发病年份、RV检测结果和西部地区为影响腹泻强度的因素,HAstV合并RV感染时腹泻强度加重。
结论星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HAstV1型是主要的流行株,2岁以下为感染发病的高危人群,不同地区星状病毒主要流行季节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