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间作种植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种植模式,与单作种植模式相比,间作种植有利于资源利用率及作物生产水平的提高。玉米与间作豆科作物也有助于青贮饲料粗蛋白水平的增加。玉米间作豆科作物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增加生物多样性,进而提高大田种植效率,最终实现综合效果显著超过单作模式。粮豆间作模式可以改善大田资源环境,如光照条件,土壤水分和温度,减少病虫害损失,抑制杂草生长,降低生产风险,增加农民收入。另外,通过玉米间作大豆作物,又可以增加饲草产量、改善饲料品种,提高土壤肥力。因此,研究玉米-大豆不同间作模式的资源利用效率以及饲草产量和青贮饲料品质变化规律对实现农牧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论文采用裂区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五个处理,研究了玉米-大豆不同间作种植模式光、水资源的变化特征,以及饲草产量及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可以显着增加鲜生物量和干物质生产,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如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土壤水分。玉米与大豆间作可以降低由于玉米生长不佳,大豆叶片衰老期间漏光率。,提高光合利用效率。玉米与大豆间作对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也有显著影响。五种处理所制作的青贮饲料,醚提取物(EE)、灰分(%)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对饲料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间作模式的青贮饲料CP值(1m1s,12.1%;1m2s,12.2%;1m3s,12.4%;2m1s,12.1%),NDF和ADF含量均高于单作玉米青贮饲料;1m3s间作模式鲜草产量、干物质产量以及青贮饲料有机酸(P<0.05)且均高于其他间作模式,说明1m3s(1行玉米3行大豆)是适合青贮饲草产量提高和饲料营养品质改善的间作模式。本研究对了解玉米大豆间作效应,掌握玉米与大豆间作后制作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变化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