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这也是人们回归自然的迫切心理的外在表现。同时,随着休闲时代的慢慢到来,城市建设必须迎合人们的休闲需求与审美愿望,并为之提供环境优美的休憩、散步场所。而城市滨水区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条件吸引着更多人的参与,也使人们返璞归真的休闲需求得到满足,滨水休闲活动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城市滨水休闲空间作为滨水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忽视。本论文在分析国内外关于环境行为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将环境行为学纳入城市滨水休闲空间特性的探讨中。首先,对环境行为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梳理了相关方面成果的脉络,阐述了环境行为学的一些相关基本概念;接着,选取重庆市主城区内人流量较大、空间非线性、利于形成固定行为场所的滨水休闲空间,如南滨公园、朝天门广场、珊瑚公园、北滨路江北嘴段、沙滨路瓷器口段、渔洞滨江路等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物质空间层面和环境行为主体——人”这两方面来分析了人们在城市滨水休闲空间中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并以此作为依据对滨水休闲空间中的环境构成要素进行分析、评价,继而得出一系列的城市滨水休闲空间特性:(1)环境空间应该体现人性化的设计要求,即满足物理层次、心理层次、社会层次以及不同人群细分的关怀。(2)环境空间应该具有多样的空间形式和用途,能在不同时间吸引多样化的人群为各自目的而来,这些多样的空间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和不同的人群形成一个具有丰富感官刺激的混合体,就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表现。(3)环境空间应体现人性化的要求,从人对环境的认知和感觉出发;小场地的设计在尺度、设计方面密切结合人在滨水休闲空间中的心理特征和和行为特点,如设计应满足人的亲度、设计方面密切结合人在滨水休闲空间中的心理特征和和行为特点,如设计应满足人的亲水的心理需求、安全性需求、交往性需求、文化性需求等。(4)场地设计应根据人在滨水休闲空间中的分布模式预计人流较大的区域。以提供驻足观看的场地,同时要注重边界区域的使用;活动场地应按照不同年龄阶段使用对象进行合理分区或提供相应的活动场所,使其能够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