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两千多年的朝鲜封建社会的汉文学史上,金泽荣(1850—1927年)是点缀诗坛最后一页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他一生创作了相当数量的诗歌、散文等作品,并留下了卷帧浩繁的史学著述。他的诗歌内容广博,主要涉及咏史、爱国、忧民、山水等方面,这些诗歌或歌颂祖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或以中国古人古事为题材讽谏时政,或表达作者对历史、对时空无限的感慨,或针砭时弊的反映民生,或抒发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探究金泽荣的汉诗,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及当时朝鲜半岛历史的实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金泽荣汉诗创作的系统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与朝鲜半岛在文化上久已存在的交流与互动,尤其可以考察李朝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整个朝鲜半岛与中国在近代文明冲击下对西方文明的接受情况,并将有助于推动未来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的友好发展。金泽荣所处时代,朝鲜半岛正经历着暴风疾雨般的变化与不寻常的动荡: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与统治阶级两班内部矛盾的日趋激化,社会的政治、经济都处于极度混乱之中。朝鲜人民正经历着历史上罕见的民族受难期,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一直笼罩在大国竞相角逐的阴霾之下,大国因素对于一个国家内政、外交的影响从来没有像在19世纪末的朝鲜半岛那样深刻。这种处境也直接影响着金泽荣的生活与创作。身为一介文人,金泽荣也有着强烈的报国之心,他用一身为文的实践履行了自己“以文报国”的理想,他以汉诗为战斗檄文,为正处于危难之时的祖国呐喊。可以说,动荡不安的国内外环境推动并丰富了金泽荣汉诗内容的创作。此外,李朝后半期文学创作领域的辉煌成就、实学思想的复兴、民族文学的蓬勃发展以及中朝友人的频繁交流、对西方文明的汲取与学习,无疑也为金泽荣汉诗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语境。本文采用古典文学诗歌批评理论方法、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并结合接受美学、影响学等文学理论,以金泽荣汉诗创作为研究中心,阐述金泽荣汉诗创作特殊的时代背景及其对诗人的人生抉择——“以文报国”与逃亡中国的影响,探究金泽荣对中国诗歌理论的接受及其诗论的时代精神,系统深入地研究金泽荣汉诗的主题思想意蕴及其汉诗创作之艺术特色。归纳起来本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1、系统地分析了金泽荣的诗歌创作理念与意义,阐述了他对中国诗论的接受与继承,批判与发扬。迄今为止,尚未有人对金泽荣的诗歌理论体系做出全面细致的研究,本论文填补了金泽荣诗论研究的空白。2、详细论述了金泽荣在汉诗艺术上对地名、色彩的选择,对山、梅等意象的运用,并由此透视一位历经坎坷的诗人的内心世界与高洁情操。3、发掘了金泽荣诗歌主题意蕴,他的咏史、爱国、忧民、山水等都是极为优秀的汉诗作品,通过对不同主题的书写,多角度地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与担忧。4、通过金泽荣诗歌中新词语的使用、意象密度的降低、对仗的弱化等现象的关注,突出了金泽荣是位从古代到近代转型期进步诗人的特殊地位。笔者深感要全面地把握金泽荣所有文本,并对其进行系统地研究绝非易事。因此,本文只选择金泽荣汉诗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力求突破以往单一研究模式,主要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系统研究,从而多维度、多视角地考察金泽荣汉诗创作。笔者相信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为中朝文学比较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案例,亦能为朝鲜汉文研究领域增添新鲜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