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_yue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能源约束日益加剧的条件下,节能降耗逐渐被提上日程,能源效率甚至被称为“第五类能源”,是影响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量的重要变量,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中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把降低能耗列为八大约束性指标之一,要实现节能降耗20%的整体目标,需要全国上下各个地区的共同努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能源效率地区比较的相关研究对中国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旨在揭示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国节能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支持。论文首先引入全要素能源效率概念,并考虑到非期望产出的因素,采用数据包络法测算了中国1995~2007年30个省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分析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分布的特征。然后,运用Gini系数、对数离差均值和Theil指标描述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差异的现状,并利用Theil指标的分解式考察区域差异的构成。其次把Nahar和Inder(2002)提出的绝对收敛(σ收敛)的一般公式引入到能源效率领域,分别考察每个省份的收敛性,建立了基于不同稳态水平的收敛“俱乐部”。同时,根据核函数绘制了区域能源效率分布的核密度图,直观地考察能源效率的分布和收敛状况。最后,基于截面数据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考察影响能源效率收敛的因素,为实现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降耗目标提供政策建议。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总体的能源效率是逐年递增的,但是能源效率区域差异显著,在时间趋势上是先减小后增大,在区域分布上呈现“东-中-西”递减的趋势。此外,在总体差异中,区域内的差异占的比重最大,但是区域间的差异在不断增大。(2)根据稳态水平的不同,存在不同的收敛“俱乐部”,且它们并不局限在传统的东、中、西某一区域。此外,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在2002年之前趋于收敛,之后开始发散,具有明显的阶段性。(3)贸易开放度与技术水平对能源效率的收敛性没有显著影响,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以及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可以促进能源效率向领先省份收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