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性痴呆(VD),是一组由于缺血性、出血性及急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综合征。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VD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但此类患者对该病认识不足、门诊就诊率较低,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到目前为止,V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无合理、适用、统一的诊断标准,且治疗方法有限,临床获益不显著。然而VD是唯一可以防治的痴呆类型,若早期干预会有可逆性。中医认为VD为本虚标实之证,且中医证候调查研究显示VD以肾虚证与血瘀证为多见,且常兼夹出现,因此研究VD(虚瘀证)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其中医临床表征并建立临床诊断预测模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目的:探索VD(虚瘀证)的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其中医临床表征并建立临床诊断预测模型,以期为VD中医分证诊断提供新的思路,为本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2018年6月至11月北京市延庆区井庄镇和沈家营镇收集的调查问卷为基础,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VD(虚瘀证)患者170例,非VD(虚瘀证)者170例,分别定义为VD组与ND组。并收集其人口学资料、生活资料、伴随疾病、家族病史、中医表征信息,以及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Hachinski缺血量表等信息。2研究方法2.1 VD(虚瘀证)危险因素的研究及中医临床表征分析: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VD组与ND组两组患的者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计量资料描述性分析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者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最终筛选出VD(虚瘀证)发病危险因素及主要中医临床表征。2.2建立并验证VD(虚瘀证)临床预测模型:将上述所有样本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及验证组两部分。对建模组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因子并建立模型。利用验证组数据对模型从区分度、一致性、DCA决策曲线分析三个方面进行验证,最终绘制VD(虚瘀证)诺莫图。研究结果:1基于差异性分析得出VD(虚瘀证)发病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睡眠时长、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史、脑卒中家族史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表征中智能减退、腰膝酸软、神情呆板、口唇紫绀、夜尿、耳鸣、舌质、舌苔颜色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结果如下:1.1人口学资料VD组患者平均年龄67.65±7.01岁,ND组平均年龄66.00±9.2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D组比较,VD组男性比例(48.82%)、高中以下学历人员占比(100.00%)高于ND组(31.18%、9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患者平均BMI值34.89±7.01,ND组为24.20±3.55,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ND组相比,VD组重体力劳动者比例(100.00%)高于ND组(9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生活资料与ND组比较,VD组睡眠<7h/天的患者比例(51.76%)高于ND组(4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的吸烟史、饮酒史、运动习惯,无统计学差异(P>0.05)。1.3伴随疾病与ND组相比,VD组有高血压(77.65%)、冠心病(13.53%)、糖尿病(30.00%)、高脂血症(18.82%)、脑血管病史(78.82%)的比例较ND组高(ND组分别为45.88%、7.65%、5.29%、17.65%、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家族病史与ND组比较,VD组患者具有脑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占比(10.00%)较ND组(2.9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冠心病家族史、高脂血症家族史,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表征分析与ND组相比,VD组智能减退、腰膝酸软、神情呆板、口唇紫绀、夜尿、耳鸣各项阳性表征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烦躁不安、四肢挛急麻木、心慌心悸、喜怒不定、肌肤干燥,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ND组相比,VD组患者中舌质红(39.41%)、质暗(31.18%)的比例高于ND组(质红28.24%、质暗9.41%);VD组舌苔色黄者占35.29%,ND组2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苔厚度、脉诊,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建立并验证VD(虚瘀证)临床预测模型建立VD(虚瘀证)临床预测模型,得到公式为:p=1/(1+exp(-(脑血管病史*1.123009+脑卒中家族史*1.701957+高血压*1.247617+高脂血症*1.079337+腰膝酸软*0.7704542-性别*1.407806-睡眠时长*1.121451+0.5259097)))利用验证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区分度验证结果显示:所得模型在建模组及验证组数据中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61和0.8902;一致性验证中,U检验P=0.756>0.05;所得DCA临床决策曲线主体部分均在两极端虚线所围成区域上方。三种验证均通过。结论:根据统计结果可知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睡眠时长、脑血管病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家族史,均为VD(虚瘀证)的发病危险因素。智能减退、腰膝酸软、神情呆板、口唇紫绀、夜尿、耳鸣、舌质、舌苔色黄为其主要中医表征。根据模型的三种检验结果,可以认为建立了一个具有较好区分度、一致性较好并且具备一定临床实用价值的临床诊断预测模型。本研究为探索性研究,所建预测模型通过检验,并且具有较好的临床净获益,为研究VD中医分证诊断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通过日后的不断完善,将会为预防和筛查不同VD中医证型提供简便有效的手段,做到“精准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