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ld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对雷公藤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生活质量和疗效的评价 目的:以甲氨喋呤(MTX)为对照,观察接受雷公藤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疗效,旨在科学地评价雷公藤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 方法:80例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按1:1比例随机分入雷公藤组和MTX组,分别服用雷公藤片6片/天,MTX10mg/周,共12周,所有病人在治疗前后测定临床指标及填写类风湿关节炎生活质量量表。 结果:74例病人完成治疗,雷公藤组总有效率为84.2%,副反应发生率为25.6%,MTX组总有效率为86.6%,副反应发生率为2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雷公藤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与MT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肯定,并且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第二部分:雷公藤内酯醇对胶原诱导的大鼠关节炎关节腔和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大鼠外周血清和关节炎腔中IL-6、IL-10、TNF-α的影响,探讨雷公藤内酯醇治疗CIA的可能机制。 方法:以胶原诱导的Wistar大鼠关节炎为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雷公藤内酯醇组。雷公藤内酯醇按4μg/100gBW,肌注给药,每3天1次,31天处死动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和膝关节腔液中TNF-α、IL-6和IL-10含量。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CIA模型大鼠关节腔液和血清中TNF-α、IL-6含量升高IL-10含量降低(P<0.01),经过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后,关节腔液和血清中TNF-α、IL-6含量降低,IL-10含量升高(模型组与治疗组相比,P<0.01)。 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变化而达到治疗CIA,这也可能是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之一。 第三部分:雷公藤内酯醇对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大鼠关节局部热休克蛋白和MHC-Ⅰ类分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大鼠关节局部热休克蛋白(HSPs)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MHC-Ⅰ)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雷公藤甲素的药理作用是否与影响这些分子的表达有关。 方法:通过建立CIA大鼠模型,将雷公藤内酯醇按剂量4μg/100g体重肌注给药,雷公藤内酯醇按4μg/100gBW,肌注给药,每3天1次,31天处死动物,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大鼠关节滑膜和软骨细胞HSP60mRNA和HSP70mRNA的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大鼠关节滑膜和软骨细胞HSP60、HSP70和MHC-Ⅰ类分子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IA模型大鼠关节滑膜及软骨细胞HSP60、HSP70和MHC-Ⅰ类分子的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雷公藤内酯醇可以下调CIA大鼠关节局部上述分子的表达(P<0.05)。 结论:降低关节炎局部软骨和滑膜细胞异常表达的HSPs与MHC分子,可能是雷公藤内酯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第四部分:雷公藤内酯醇对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大鼠外周血γδT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大鼠外周血γδT细胞比率的变化和凋亡情况,探讨雷公藤内酯醇治疗CIA的可能机制。 方法:以胶原诱导的Wistar大鼠关节炎为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雷公藤内酯醇组。雷公藤内酯醇按4μg/100gBW,肌注给药,每3天1次,31天处死动物,运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γδT细胞比率,流式细胞仪测定γδT细胞凋亡率。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IA模型组外周血中γδT细胞比率明显下降,凋亡率升高,P<0.01,经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后,γδT细胞比率恢复,接近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 结论:调节CIA大鼠外周血γδT细胞比率,减少γδT细胞其凋亡,可能是雷公藤内酯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之一。 第五部分:雷公藤内酯醇诱导胶原导致的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以胶原诱导的关节炎为动物模型,探讨雷公藤内酯醇能否诱导CIA大鼠滑膜细胞凋亡。 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造模,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雷公藤甲素组。雷公藤内酯醇按4μg/100gBW,肌注给药,每3天1次。凋亡检测:给药31天后处死,取膝关节滑膜。作苏木素-伊红染色(HE)、电镜、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标记及流式细胞仪检测。 结果:电镜下可见早期阶段的滑膜凋亡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内酯醇组的凋亡细胞分别为(0.87±0.24)%、(1.83±0.82)%和(3.98±1.16)%。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内酯醇组的S期细胞分别为(3.4±0.7)%、(8.0±1.4)%和(3.3±1.2)%。雷公藤内酯醇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1)。TUNEL标记结果显示: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内酯醇组的凋亡细胞分别为(1.0±0.4)%、(2.2±1.0)%和(4.5±0.9)%,雷公藤内酯醇组与模型组的差异显著(P<0.01) 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可诱导CIA大鼠滑膜细胞的凋亡。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检测IGF-1mRNA在模型大鼠坐骨神经中的表达,探讨消渴灵浓缩液干预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早期病变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1.分组及造模:40只SD大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补阳还五汤(Buyanghuanwu Tang,BYHWT)具有抗脑缺血损伤作用,并从抗氧化应激和调控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等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小鼠脑缺
目的:观察醒脑通脉胶囊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兴奋毒性氨基酸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脑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