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鲁迅小说的人学思考与文化批判》的主要观点是:鲁迅小说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与文化的关系。人是“文化的动物”,健康的文化塑造健康的国民,病态的封建专制文化只能批量制造病态的、愚弱的国民。鲁迅小说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专制文化体制下麻木、愚弱、卑怯、顺从、伪善以及奴性十足的国民,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己、闰土、祥林嫂、阿Q、爱姑等一个个鲜活的病态“文化人”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一道理。百年前,1911年10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百年前,留学日本的鲁迅借助异质文化对比,借鉴西方现代思想,经过苦苦思索与潜心研究,以世界性的眼光和开放的胸怀为处于危难中的中华民族开出的一剂“立人”、救国、强国的良药,即“根柢在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十年后,鲁迅以小说解读、实践和发展了自己的人学思想,以小说创作实践和承载着辛亥革命的未竞事业——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却未彻底铲除与之同谋的专制文化。今天,我们阅读鲁迅小说,深刻体会到文化“立人”的深远意义:只有彻底地铲除封建专制文化,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与重建,建立健康的“人国”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愚弱的“国民性”以及国民的“劣根性”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最终实现“立人”、强国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引言部分主要论述了鲁迅“国民性”思考的形成和文化批判的策略,意在说明两个主要问题:一、鲁迅“国民性”思考的形成既有他独特的个性、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也有他对前人思想智慧的吸收借鉴,更有他对中国近现代自强运动、维新变法、“五四”新文化运动三次重大社会思想变革时代脉搏的把握。二、鲁迅之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彻底、激烈的批判,甚至有些过激和全盘否定的味道,一方面是因为清末民初的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封建皇权专制文化的代名词,一方面是因为鲁迅采取了“矫枉过正”文化批判策略。第一章是本论文理论展开的基点。首先找出鲁迅小说人物群像的共性特征——打着封建专制文化烙印的人,即病态“文化人”;其次,分析病态“文化人”形成的原因,指出病态的封建专制文化是愚弱“国民性”和国民“劣根性”的罪魁祸首;最后,明确人是“文化的动物”,明确人与文化的关系,提出“健康文化塑造健康国民,病态的文化制造病态的国民”这一论点。这是鲁迅小说文化批判的基点,同时,也是鲁迅小说在当前国家文化建设中发挥现实作用的基点。第二章《鲁迅小说角色化人物群像研究与儒家伦理文化批判》、第三章《鲁迅小说“辫子队”群像研究与臣民文化批判》、第四章《鲁迅小说女性群像研究与女性文化批判》和第五章《鲁迅小说士绅群像研究与士绅文化批判》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鲁迅小说的角色化人物群像、“辫子队”群像、女性群像、士绅群像等某类具有共性的人物群像出发,结合封建专制文化语境下与其相对应的儒家伦理文化、臣民文化、女性文化、士绅文化等具体文化,阐述文化与人的关系及对人的作用,从而用生动的实例进一步论证本论文的核心观点。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了鲁迅小说研究的现实意义。鲁迅小说创作的真正用意不是为中国的社会革命唱赞歌,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文化“立人”和文化强国问题。传统的鲁迅小说研究侧重于把鲁迅小说当成政治学或革命文学题材小说解读,这既不符合鲁迅的创作初衷,也把鲁迅小说最有思想艺术价值和社会现实价值的东西遮蔽了。从鲁迅先生的人学思想出发,深入挖掘鲁迅小说人学思考和文化批判的思想精髓,既是对鲁迅文学思想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又对当前我国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以国民素质提升为核心的强国发展战略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