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CT灌注成像明确肝移植后早期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确定肝移植后围手术期的动、门脉灌注量变化范围.根据肝移植后血液灌注变化范围,确定肝移植后早期血管并发症诊断标准.探讨影响肝动脉并发症介入疗效的因素,并且对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介入治疗及其疗效进行评价.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选取11例因终末期肝病行肝移植手术且无并发症的病例,于术后12到20天行CT灌注成像扫描,获得其肝动脉灌注量(HAP)、灌注指数(HAI)、门静脉灌注量(HPP)、总灌注量(TLP)等指标.并与18例无肝病的健康人相应指标进行对比.从2002年6月至2004年3月期间累计统计了所进行的130例肝移植病例(包括23例确诊血管并发症的病例),对超声频谱成像技术(CDI)、CT灌注成像技术(CTP)等诊断手段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价值等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其中20例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病例实施了介入治疗(包括血管内溶栓、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等),对介入治疗过程、介入操作成功率、疗效进行了分析.结论:在慢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后早期,肝动脉、门静脉和总灌注量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根据该变化趋势制定的CTP诊断标准更适于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对于肝动脉并发症联合CTP和CDI-RI诊断手段可以获得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价值.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超声诊断可以获得较高的特异度、灵敏度和阳性预测价值.鉴于诊断及时性有待提高和介入操作器械有待改进,目前对于肝动脉缺血性并发症介入治疗成功率和疗效均有限,对于肝移植后门静脉和肝静脉/下腔静脉并发症介入治疗疗效近期较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