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年社会,无牙颌患者逐年增加,因为严重影响患者咀嚼功能,并影响面部外形,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因此患者迫切要求修复。临床上我们常采用全口义齿来对无牙颌患者进行修复,良好的固位和稳定是获得全口义齿良好修复效果的关键,是修复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近年来人们所研究的方向。固位稳定不良可使患者在进食过程中咀嚼效率下降,失去了全口义齿修复的意义,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要提高全口义齿的固位和稳定,除了患者需要耐心适应、练习以外,最主要需要医师仔细检查,尽量找出影响固位稳定的因素。本文通过对全口义齿固位及稳定不良现象的临床分析,探讨提高全口义齿固位及稳定的方法。在我院2002.3~2004.3间行全口义齿修复,并出现固位及稳定不良现象的患者53例,其中初戴全口义齿32例,旧义齿21例,对其义齿固位稳定不良现象及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出相应的改进方法。结果显示,初戴全口义齿出现固位及稳定不良的原因有患者自身<WP=52>因素8例,占25.0%,咬合关系不平衡18例,占56.3%,技工室制作过程中的误差6例,占18.7%。旧全口义齿出现固位及稳定不良的原因主要是牙槽嵴进行性吸收,与义齿基托之间不密合。初戴全口义齿经过修改后临床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旧义齿修改前后临床效果提高不明显,必须重新制作或通过外科手术方法来改善。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全口义齿的固位和稳定不良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现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的心理因素和不良习惯对义齿的固位稳定影响很大,在修复之前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的咬合习惯,尽快适应义齿。一些患者口腔解剖条件不好,给修复带来了极大困难,在修复之前要详细检查口腔情况,将骨突、骨刺以及较大的骨隆突手术去除,将增生的牙龈组织切除,作好准备工作。全口义齿取模的要求较高,必须是口腔功能状态时的状况,以保证义齿在行使功能时仍保持良好的稳定性。牙槽嵴低平的患者采用二次印模法可取得较准确的印模。全口义齿做正中、前伸、侧方咬合时必须多点接触,符合平衡牙合的要求。有早接触点时进行调磨,以建立较大的牙合型宽<WP=53>容度。调牙合时要慎重,严格按照要求调磨,不要盲目操作,防止形成新的咬合不平衡。旧义齿由于牙槽骨进行性吸收以及牙合面的磨耗,基托与粘膜之间不密合,患者面下1/3变短,通过软衬材料重衬可以使基托与粘膜之间密合,恢复垂直距离,固位有一定提高,但效果不显著。由于所观察的临床病例有限,有些问题的看法可能有局限性,有些方面可能有所遗漏,仍需以后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