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论题集中于对美国20世纪重要的诗歌流派自白派中的重要诗人希尔维亚·普拉斯自白诗的自传性研究。研究的重点是努力阐明诗人的“自我”,诗人的生活与诗歌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并不仅仅限于把几者当作客体观察,还分别将其当作主体考察,试图发现它们之间显在或隐在的联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表明:普拉斯的诗歌是非自传的,但却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而且这种自传性表现为三个递进的层次:再现——表现——同谋。其中,第一章探讨了诗歌对生活的再现,在生活中的经验和记忆与诗歌之间发现某些直接的镜像关系,以此证明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在简要缕清诗人生平的基础上,该章通过最能代表诗人风格和诗歌特征的两类诗歌(童年回忆诗歌、黑色经验诗歌)的分析,并对几种突出的题材如蜜蜂诗、医院诗、墓地诗、葬礼诗进行了探讨后指出:普拉斯对生活的再现是有选择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创造。第二章通过对诗人强烈凸显出来的自我意识的剖析,分析了诗人是如何在诗歌中发现并表现自我的。该章分析了诗人是如何在自然、社会以及身体感受中发现自我的,这种发现又是如何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同时,对诗人的艺术手法(如想象、虚构、隐喻、象征)也进行了分析,说明创作是诗人心理意识参与的结果,已经超越了自传的层次,成为了诗人创造力的表现。第三章围绕普拉斯的自杀,审视了诗人身上存在的“自我意识”与“女性意识”不可调和的矛盾,并指出因此产生的各种焦虑并没有因为诗人在写作中的倾诉而减轻诗人内心的痛苦,相反却成为了诗人放弃生命的重要原因。而“影响的焦虑”则让诗歌创作在英诗传统的压力下对诗人提出了亲近死亡的要求,并直接导致了诗人最后的疯狂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