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临床中遇到多发伤的患者呈普遍上升趋势,由于身体多处出现损伤,各个部位引起的总出血量往往可导致患者并发失血性休克,失血性休克是引起多发伤患者死亡的罪魁祸首。多发伤所引起的机体休克主要为非控制性失血休克,机体在短暂的时间里出现红细胞减少、有效血液循环血量降低,引起脑、心、肝、脾、肾等重要组织血流不足,最后导致机体各器官的损伤,引起多功能器官衰竭而死亡。目前,在临床上提出休克后“黄金1小时”的快速救治理念,普遍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但是临床医生在临床救治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时,时而感到困惑,到底是应用积极性液体复苏,还是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这两种复苏方法是哪一种更符合临床救治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既能有效地补充机体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又不会扰乱机体各重要器官的内环境和诸多不良后果,即可避免早期积极大容量复苏导致的再出血及凝血障碍等诸多不良后果,又可维持患者器官组织的最低灌注压,在失血量、存活时间、存活率及预后等方面较积极液体复苏均有显著改善。所以,在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但在实际临床中,关于其可行性机制、复苏血压控制水平、复苏监测指标及评价标准、临床使用条件、复苏液体选择等问题一直在探讨中,本临床研究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探讨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方法,以提高存活率,降低病死率和后期并发症发生率。 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3月解放军251医院急救中心创伤外科收治的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118例患者,根据休克复苏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A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每组59例。所有患者均在接诊第一时间监测生命体征,评估伤情,吸氧,固定骨折肢体、止血、止痛及开放静脉通道及气道管理,迅速完善各项医技检查[血常规、输血七项、血型、血气分析、血清乳酸、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胃肠黏膜pH值(pHi)、64层CT等],并放置深静脉导管或漂浮导管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所有患者均先给予晶胶体液、止血药物、成分血输血及对症药物。B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法,输液和输血先快后慢,在未行手术彻底止血血前控制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50~60 mmHg(1 mmHg=0.133 kPa),心静脉压(CVP)>2.18 mmHg,收缩压(SBP)维持在70~90 mmHg,减慢输液、输血速度,限制复苏液体输入量。A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方法,即积极性液体复苏,采用及时、迅速、大量补液及输注血液,保持DBP在60~80 mmHg,SBP≥90 mmHg;复苏目标:SBP>90 mmHg。在输血前,复苏液体以平衡液为主。在液体复苏的同时完善常规检查尽早手术。两组在手术控制出血后,均予纠正休克及贫血状态。比较液体复苏45min、90min、135 min后两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血清乳酸含量、凝血功能情况;比较液体复苏135 min后两组肝肾功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肌酶谱、红细胞压积(HCT)、胃肠黏膜pH值(pHi),总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肾衰竭(ARF)、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结果:两组在复苏45min、90min、135 min后,两组PaO2、pH值、碱剩余、凝血指标等各项值同时间段相比,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二氧化碳分压、血清乳酸各值同时间段相比,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135 min后,B组肝功能、肾功能、心功能、HCT、pHi值等各项指标值明显低于A组同时间段各项指标值(P<0.05);B组总输液量(2000±350ml)、失血量(1156±360ml)、输血量(1642±425ml)各值与A组总输液量(3580±470ml)、失血量(1435±350ml)、输血量(2784±398ml)各项值进行统计学处理,B组明显少于A组(P<0.05);B组出现MODS(6.78%)、ARF(3.39%)、DIC(6.78%)死亡率(8.47%)各个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出现MODS(16.95%)、ARF(8.47%)、DIC(11.86%)、死亡率(15.25%)各个发生率(P<0.05)。 结论:本研究通过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探讨其对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复苏效果。通过对患者血凝指标、血流动力学、肝脏各指标、心肌损伤指标、肾脏损伤指标、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的观察,可以发现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中获得良好疗效,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及后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发现:(1)限制性液体复苏可防止大量补液而导致的血液稀释、血液成份比例紊乱,引起造成凝血功能障碍,使出血组织或器官加速失血,血液的有效成分进一步流失。(2)限制性液体复苏可维持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降低各器官因缺血引起的负损伤,为后期手术提供基础,减少机体酸中毒,提高红细胞压积(HCT),减少总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降低MODS、ARF、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率及病死率。(3)通过临床研究,选择控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血压平衡点是控制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50~60mmHg,中心静脉压(CVP)>0.29 kPa,收缩压(SBP)维持在70~90 mmHg。(4)血气分析、血清乳酸含量、凝血功能、HCT等指标是目前反映失血性休克的良好指标,比其他休克指标如失血量、血压、心率等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