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勤县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缩影,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及支持,民勤先后出台环境治理、环境监管、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调查表明民勤县环境政策传播过程中依旧存在着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环境政策传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基于此,笔者深入民勤县,获取民勤县环境政策传播的一手资料,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结构,探析利益冲突格局下民勤县环境政策传播的现状、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从而为民勤县环境政策传播提供借鉴。研究发现:首先,民勤县政府与当地群众对于民勤县生态环境现状的认知存在偏差,政府和媒体认为民勤县环境破坏严重,急需治理,但是当地群众则认为民勤县环境一般甚至比较好;其次,政府、媒体与当地群众在环境政策传播中的利益诉求存在偏差。随着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当地政府和媒体出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更加着重于强调民勤县生态的恢复,侧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地群众较之于环境保护更关注当下的经济效益,执行各项环境政策的前提是经济效益不受影响;第三,在民勤县环境政策传播中政府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媒体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角色,群众则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和政策载体,较少参与政策传播过程;第四,民勤县环境政策传播过程中,政府话语与群众话语存在一定的冲突。政府话语强调政治立场、政治指标,缺乏对群众利益的关切和对群众的情感动员,群众话语以委婉的方式表达着对部分环境政策的不满,但是由于群众话语缺乏传播渠道,因此影响力较小。结合研究发现,通过梳理当地环境政策变迁、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农村政策传播现状可见:首先,当地群众落后的环境意识与与时俱进的环境政策导向不相匹配,进而导致各主体对环境现状及政策的认知存在差异;其次,基于理性经济人的特性,民勤县环境政策传播过程中涉及的各主体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导致政府、媒体与当地群众利益诉求的偏差;第三,较之于其他传播,农村政策传播过程更加复杂,涉及主体更加多元,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政府容易陷入塔西佗陷阱,进而影响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