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铝合金中添加Cu、Mg与Si的质量比不适当或经过不适当的热处理会导致本不具有晶间腐蚀性的6xxx系铝合金产生晶间腐蚀敏感性,本文以6xxx系铝合金中的6082铝合金为研究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及其自带的能谱仪、光学显微镜(OM)、透射电镜(TEM)、背散射电子衍射仪(EBSD)、维氏硬度计等分析手段,采用晶间腐蚀实验、维氏硬度测量等测试手段,分析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6082铝合金晶间腐蚀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6082铝合金硬度曲线一般在200℃时效时达到峰值,呈现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前期固溶处理温度不同,硬度曲线不同。6082铝合金的腐蚀深度曲线和腐蚀率曲线均在时效200℃时达到峰值,且都呈现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前期时效处理温度不同,腐蚀深度曲线不同,但最大腐蚀深度相近;腐蚀的次数不同,腐蚀率曲线不同,最高腐蚀率为15.23%。6082铝合金时效处理中在未回火状态下晶界上出现较大的“Mg原子聚集态”,之后会产生极其微量的偏聚现象,直到150℃×1Hr人工时效处理产生了位错线与基体共格产生的畸变,说明,此时是G.P区产生的开始阶段。在硬度测定、晶间腐蚀深度测定和腐蚀率测定结果上,均有加速上升的趋势。175℃×1Hr人工时效处理是6082铝合金的合金元素偏聚的开始阶段,偏聚体数量几乎覆盖了整个晶粒,宏观上表现为硬度的上升,晶间腐蚀的加剧。在200℃×1Hr人工时效处理时,点状析出周围由于位错等缺陷的规律性分布而引起的类似于“摩尔条纹”的现象,是晶间腐蚀达到峰值的表现。300℃×1Hr-400℃×1Hr人工时效处理中,粒状第二相随着时效温度的提高,其内的合金元素进一步聚集,原子的有序度进一步增加。随着时效温度的提高,部分晶粒发生回复再结晶,使晶界和亚晶界移动的结果,新的晶界上则看不到析出的第二相短杆状颗粒。说明了晶间腐蚀的情况随粒状第二相的聚集消失而开始减弱。裂纹以网状不断地形成,并沿着Mg2Si与基体的相界为桥梁发展,同时向晶内延伸。6082铝合金的腐蚀深度曲线也就同硬度曲线出现了相同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