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外营力作用的黑土坡面复合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apple41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种外营力叠加与交替作用下的复合土壤侵蚀研究是当前土壤侵蚀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本论文针对目前多种外营力作用的复合土壤侵蚀交替和叠加作用对坡面侵蚀贡献研究的不足,采用野外定位观测、REE示踪与立体摄影测量技术、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和汇流试验、风洞试验、以及室内冻融模拟试验和土壤物理力学试验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我国黑土区多种外营力复合作用下长缓坡坡面土壤侵蚀季节性变化及其侵蚀—沉积空间分布特征,阐明了降雨强度和降雨能量交互作用以及降雨和上方汇流的协同效应对坡面水蚀的影响,揭示了冻融循环作用影响土壤侵蚀的机理,分离了水力、风力、冻融作用等外营力交互叠加作用对坡面土壤侵蚀的贡献。其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复合土壤侵蚀的理论基础,也为多营力交互作用的侵蚀预报模型构建和复合土壤侵蚀防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阐明了多种外营力互作的长缓坡黑土坡面侵蚀季节性变化及其侵蚀—沉积空间分布特征。农地长缓坡径流场的融雪径流侵蚀、风蚀和降雨侵蚀速率分别为537.3 t km-2 a-1、363.1 t km-2 a-1和2350.6 t km-2 a-1。水力驱动力是坡面侵蚀的主要外营力,融雪和降雨引起的坡面水蚀占年土壤流失总量的88.7%。不同季节的坡面土壤侵蚀速率及其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融雪季节坡面侵蚀从坡顶到坡脚呈现出强、弱交替变化,其侵蚀—沉积速率介于-3.3~4.4 kg m-2之间;融雪后到雨季前的风蚀季节坡面土壤侵蚀和沉积分布无明显规律,坡面土壤侵蚀和沉积从坡顶到坡脚呈交替斑块状分布,其侵蚀—沉积速率介于-3.0~3.6 kg m-2之间;雨季坡面水蚀季节其侵蚀—沉积速率介于-9.3~5.1 kg m-2之间,且坡面侵蚀速率自坡顶向下逐渐增大,在坡中部侵蚀最严重,之后又逐渐减弱并且在坡脚出现大量沉积。同时,确定了长缓坡融雪径流和降雨径流的泥沙输移比,对于320坡长的径流场从坡顶至坡脚以40 m坡长为间隔的8个坡段,融雪径流和降雨径流泥沙输移比分别变化于23.5%~100%和34.7%~100%。(2)查明了降雨强度和降雨能量交互作用对黑土坡面水蚀的影响。天然降雨条件下,降雨强度集中于11.4~68.4 mm h-1、且降雨能量变化于16.4~42.2 J m-2 mm-1的雨型引起的坡面土壤侵蚀最为严重,其发生频率占侵蚀性降雨的34.2%,引起的土壤侵蚀量占全年总侵蚀量的47.2%~93.9%。模拟降雨试验条件下,当降雨强度从50 mm h-1增加到100 mm h-1和降雨能量增加1.4~1.9倍时,坡面土壤侵蚀量增加1.6~2.7倍。在50和100 mm h-1降雨强度下,当降雨能量分别从4.13 J m-2 mm-1增加到8.33 J m-2mm-1和从6.46 J m-2 mm-1增加到14.76 J m-2 mm-1时,对应的坡面侵蚀量分别增加1.0~1.8倍和1.7~2.3倍。基于天然降雨条件下降雨雨型的分类,拟合了不同雨型下坡面水蚀量与降雨能量的指数函数关系式,构建了坡面水蚀量与降雨强度和降雨能量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方程。量化了降雨强度和降雨能量对坡面水蚀的贡献,发现在3°和5°坡度下,降雨强度对坡面侵蚀量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2.0%和58.5%,降雨能量对坡面侵蚀量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0.1%和36.6%;降雨强度和降雨能量交互作用对坡面侵蚀的贡献率分别为4.5%和4.8%。(3)研究了降雨和上方汇流协同效应对黑土坡面水蚀的影响,区分了顺坡垄作黑土坡面垄丘和垄沟对坡面侵蚀的贡献。在2个降雨强度(50和100 mm h-1)与5个汇流流量(10、20、30、40和50 L min-1)组合的试验处理下,与仅有上方汇流试验处理相比,坡面土壤侵蚀量分别增加了1.4~5.2倍和2.5~14.0倍。降雨和汇流的协同效应使坡面土壤流失量比二者单独作用的总和增加了21.1%~56.7%。当汇流流量从10 L min-1增加到50 L min-1时,降雨和汇流的协同作用下坡面土壤侵蚀量分别增加6.2倍和4.1倍。在5个上方汇流试验处理下,顺坡垄作坡面侵蚀部位主要发生在垄沟沟底和垄丘坡脚处;而在降雨与汇流协同作用下,坡面侵蚀量主要来自垄丘部位,其侵蚀量在50和100 mm h-1降雨强度下分别占坡面总侵蚀量的51.3%~60.9%和53.0%~61.8%。(4)揭示了土壤冻融循环作用影响黑土坡面侵蚀的机理。土壤抗剪强度和粘聚力均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当冻融循环次数从0增加到13时,克山厚层黑土和宾县薄层黑土的土壤抗剪强度分别降低8.1%~32.8%和4.9%~24.7%,土壤粘聚力分别降低5.7%~91.1%和8.3%~85.0%。随着冻融循环次数从0次增加到13次,两种试验土壤的崩解速率分别增加1.0~11.4倍和1.1~8.2倍;大于1 mm土壤团聚体分散率(PAD>1 mm)分别增加12.6%~44.8%和1.4%~3.8%。经过1次冻融循环后,两种土壤的<0.25 mm微团聚体含量分别增加6.9%~12.2%和1.3%~13.4%。正是由于土壤冻融作用使土壤抗剪强度、土壤粘聚力、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等土壤抗侵蚀能力指标减弱,而使土壤可蚀性指标的土壤崩解速率增加,从而导致了黑土农耕地风蚀和水蚀强度的加剧。(5)分离了水力、风力、冻融作用的叠加交互作用对黑土坡面土壤侵蚀的贡献。前期土壤冻融作用显著增加土壤水蚀量和风蚀量(P<0.05),并且前期土壤冻融和风蚀的叠加作用显著增加后期的坡面水蚀量(P<0.05)。与无前期土壤冻融作用的试验处理相比,土壤经历1次冻融作用后,坡面水蚀量增加52.5%~89.6%,土壤风蚀量增加39.2%~141.9%,先风蚀后水蚀的叠加试验处理下的坡面侵蚀量增加13.4%~156.9%。前期风蚀对后期坡面水蚀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当前期风蚀作用的风速从9 m s-1增加到15 m s-1,对应50和100 mm h-1降雨强度下的坡面侵蚀量分别增加61.6%和30.8%;在相同的前期风蚀作用下,随着降雨强度从50 mm h-1增加到100 mm h-1,坡面侵蚀量分别增加8.7倍和7.0倍。冻融作用使土壤抗侵蚀力减弱,前期风蚀作用在地表形成的风蚀凹痕导致坡面径流汇集,增加了坡面径流连通性,使径流流速、雷诺数和弗汝德数增加,而Darcy-Weisbach系数减小,从而使坡面径流侵蚀能力和搬运能力增加,进而使坡面土壤水蚀量增加。降雨强度、风速和冻融作用的主效应对黑土坡面侵蚀的贡献率分别为50.9%、21.7%和1.6%,降雨强度和风速的交互作用贡献率为10.2%。
其他文献
苹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果树之一,而中国则是最大的苹果生产及消费国。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产区是中国优质苹果生产的最大产区,但是该地区降水较少,水资源匮乏,且缺少灌溉条件,干旱缺水成为限制该地区苹果生产的主要因素。挖掘影响苹果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抗旱性的关键基因,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培育干旱下具有高WUE的苹果新品种,一直是苹果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表皮模式因子(Epidermal Patterning
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由连续运动导致的不连续变化现象,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桥梁断裂、细胞分裂、犬吠等。这种现象很难用微积分或统计学的知识来描述,而突变理论的出现为这类现象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突变理论自产生初期开始,就被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有害生物的突然暴发或突然消失也属于突变现象,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然而由于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乃至突变涉及自然的、生物
苹果(Malus×domestica),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营养价值成为了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并且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种植。中国的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是公认的苹果优生区和主要产区,但是由于该地区年降雨量较少并且主要集中于夏季,在苹果年生长周期内分布极度不平衡,所以干旱缺水成为了限制该地区苹果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丛枝菌根真菌(AMF)可以与大多数的陆生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并在植物生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依赖化学农药,喷杆喷雾机是大田农药喷施应用最广泛的机具,而宽幅喷杆在田间应用过程中会出现大幅度倾斜转动现象,导致农药分布不均,降低农药喷施效果,甚至威胁农作物安全生产。由于缺乏倾斜喷杆雾滴沉积特性研究,不能为倾斜喷杆的调控提供理论基础,难以开展喷杆高度调控系统设计研究,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宽幅喷杆喷雾机的使用要求。喷杆高度在线探测及调控技术是保持喷杆高度的有效手段,本文以
寄生蜂是一类寄生性昆虫,可以寄生许多农林害虫,因此作为天敌昆虫被广泛应用于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控中。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属于膜翅目茧蜂科,是一种寄主范围广泛的容性内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携带多种寄生因子,如毒液和多分病毒(Polydnavirus,PDV),这些寄生因子能够调控寄主昆虫的免疫及生长发育等多种生理过程。在中红侧沟茧蜂中,毒液作为重要的寄生因子,其组分以及功能
据ICPP估计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升高1.8~2.2℃,这将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等灾难,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对全球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土壤有机碳(SOC)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在全球温室气体平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酶促反应是SOC分解的限速步骤,因此,厘清SOC和土壤酶对升温的响应特征及其耦合关系对土壤固碳减排意义重大。农田生态系统具有相当大的温室气体减排能力,但
生物炭是一种稳定的碳源,在土壤中可以保存几百年到几千年时间,不断与土壤发生相互作用,对土壤稳定性和土壤有机碳、氮、磷等元素的化学循环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的应用前景被广泛研究。为研究施用生物炭对黄土坡耕地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影响,以施用0、7.5、15和30 t/ha(0~1.36 wt.%)生物炭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水槽冲刷试验和实验室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土壤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表和大气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多种尺度的水分运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黄土高原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其时空变化对土壤侵蚀、水-热-溶质耦合运移以及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中的物质迁移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土壤、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分布及被消耗强度、深度均有所差异,这导致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而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反过来又决
我国黄土高原是全球土壤侵蚀最严重区域,并导致该区生态极其脆弱、黄河成为时刻威胁下游两岸的世界著名“悬河”。黄土高原严重的土壤侵蚀及其产生的泥沙灾害与面源污染严重制约了黄土高原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细沟间侵蚀过程是黄土高原坡面上面积最广的重要侵蚀过程和严重侵蚀产沙的重要根源之一。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过程是细沟间侵蚀过程具有的重要、典型特征并承载着侵蚀过程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重要科学问题。细沟间
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参与哺乳动物骨骼肌生长的负调控作用。本课题组之前的研究表明口服酵母呈递的重组MSTN蛋白疫苗可以增强兔和小鼠的肌肉生长。在本研究中,我们以实验用白鼠为研究对象,口服含有CMV-MSTN基因表达盒的重组酿酒酵母DNA疫苗,研究该疫苗对小鼠体重的影响;此外,基于本研究团队之前酵母可呈递外源性sh RNA至小鼠肠道DC的研究成果,结合白细胞介素21(IL-21)对DC细胞功能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