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增产节约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逐步形成了勤俭建国建设节约型国家的指导思想。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需要,建国初期的党和政府,在勤俭建国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自上而下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的群众性的以经济活动为主的增产节约运动。
在增产节约运动过程中,各级党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动员,使国家计划变成了群众自觉的行动,顺利地推动了运动的起步和开展。各级企业通过清理增产、核定资金、查定生产能力,进行技术创新,推广先进经验,开展生产竞赛,基本上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不仅为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积累了资金,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进程,而且提高了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广大群众增强了国家主人翁意识,保持了共产党人廉洁为民的本色,使自力更生、艰苦朴素、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由于不同时期国家中心任务的侧重有所不同,加上建国初期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形势,这一自上而下的全民运动被赋予了丰富的经济和政治内涵,呈现出临时性与长远性相结合、政治性与经济性相统一的特征。
尽管运动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增产节约运动的所有作为都是在计划的框架内运作,高涨的工作热情主要是为了达到甚至超过规定的数字指标,因此运动本身否定了市场的作用。由于增产节约运动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忽视制度建设,对运动业绩评估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标准,运动中存在着大量的浪费现象,安全事故也不断发生。贯穿增产节约运动始终的对保守思想的批判,使潜藏的急躁冒进的思想萌芽逐步形成事实上的冒进,经济上的冒进与1950年代后期政治上的左倾交织互动,对国民经济造成很大的破坏。
反思建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历程,我国目前建设节约型社会应从中吸取教训,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