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界对视觉障碍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视觉障碍对儿童心理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二是这些影响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得到最大限度的补救。围绕这些问题又形成两种看法,即缺陷假说和补偿假说。前者认为,视觉障碍使正常的感知关系受到破坏,防碍了其它知觉系统的功能,进而造成整个系统功能的下降。后者认为,视力障碍会促进其它知觉系统的功能,从而在听觉、触觉或其它感觉上形成良好的能力,以弥补视力受损所带来的信息不足,整个认知系统功能不会有实质性下降。尽管双方都有若干实验材料的支持,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和多因素的比较分析,尚未形成定论。 盲童的思维问题是心理学家颇为感兴趣的领域之一,皮亚杰等人曾进行过一些研究。但这些研究多侧重演绎推理,而对类比推理研究涉及甚少或几乎未涉及到。类比推理是推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盲童具有特殊意义。特别是对那些无法触摸到的东西,只有根据盲童的实际经验依靠他人的引导作类比推理,才能使盲童形成有关观念。故从类比推理的角度研究盲童的思维,对确证有关理论假设和促进盲童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一)目的 为“缺陷假说”和“补偿假说”提供佐证,为盲童教育捉供心理学依掂。 (二)研究方法 1.被试。盲人组被试来自西安市盲哑学校和郑州市盲哑学校小学2-5年级学生,共 37人,其中男生 29人,女生 8人;2、3、4年级被试为先天盲童,人数为31人;5年级被试为后天盲童,人数为6人。正常人被试组来自河北省廊坊市麦洼小学2-5年级学生,每个年级18人,共72人。其中男、女生各 36人。 二.实验材料。参照邵瑞珍等人的研究材料,从客观事物的多种多样的关系中 抽出工具与功用、部分与整体、对立、并列、从属、因果等6种关系作为本研究的基本内容。所有测试材料是在盲哑学校老师和正常学校老帅的共同参与下编成的。 3.实验程序。实验在盲哑学校和普通学校老师的协助下进行,施以个别测 试,以听觉方式呈现刺激材料,整个实验控制在20分钟左右。 ①每种类比关系的测试,都是先念范例的两个词,然后让被试想一想它们之 间有什么关系并说出来,主试作记录。 ③接着主试将后面的四对词念给被试听,让其选择出自己认为和范例关系相 同的一对,主试记录答案。 ③每种关系有四组试题。 ④每种类比关系,主试要随机选择一组问题,向被试提问:“请你告诉我,你是 二怎样决定选择这一对的?”并作记录。 4.实验结果的处理。 ①每种类比推理方式有四次选择,其中有三次(含三次)以上选对者为对此种关系具有“正确类推的能力”,记“l”分,其余选择记“0”分。 ②对每种关系的表述水平(让被试说出范例所给一对叼的关系)的记分标准是:能正确仙象表述某种关系记“l”分,其余表述记“0’公u ③将整个研究的资料,在486微机,Spss for Win彻ws 6.2版本下进行有关的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论 1.二、三、四年级先天盲童与同年级正常儿童的类比皿理成绩、对类比关系的表述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排除人学年龄等不利于盲童类比推理发展的因素)这个结论是支持“补偿假说”的。但并不能完全否定“缺陷假说”,应辩证地看待盲童身上存在的生理缺陷和心理缺陷。 2.二、三、四年级先天盲童的类比推理成绩及对类比关系的表述成绩不存在性别差异,且与父母的文化水平之间也不存在依存关系。 3.二、三、四、五年级正常儿童的类比推理成绩及对类比关系的表述成绩不存在性别差异,且与父母文化水平之间不存在依存关系。 4.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二年级先天盲童与四年级正常儿重的类比椎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正常儿童的成绩高于先天盲童。这有可能是因盲童人学ti‘龄较晚,而对盲童的开发训练较晚造成的。 5.先天盲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先天盲童的困果性类比椎理能力发展较好。 6.无论是先天盲垂还是正常儿童,他们的类比推理能力邵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但小学四年级是正常儿童对类比关系表述水平的转化时则。 四、建议 1.加强盲童的早期教育。婴幼儿时期是很多器官逐渐成熟,很多机能迅速JB成的时期,应创造条件使盲童及早接受教育和训练,使他们的缺陷较好地得到补偿。 2.盲校教师在对盲生对进行语言教学时,要采取多种方式,把语言同盲童从其它感官中得到的经验结合起来,使盲童的语言能象正常儿童一样发展,从而促·进盲童的思维发展。 3.编制更适合盲童特点的语言等教材。当前盲童学校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将正常儿童的学校使用的教材直接翻译成盲文来使用的。从实际情况来看,其中有些内容是不适合盲童的。所以必须编写更适合盲童特点的教材,以利于盲童的发展。 4.充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