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脏是哺乳动物体内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在受到急慢性损伤时,能够迅速激活未受损伤的肝细胞来补偿丢失或损伤的肝组织,恢复肝脏生物学功能,同时过度增殖的肝脏细胞则可通过凋亡来清除。自噬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的分解代谢途径,参与细胞内长寿命蛋白质、细胞器等成分的降解和周转,维持细胞内环境平衡。自噬在生理上和进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是调控细胞死亡和存活的重要途径。在应激条件下,细胞激活自噬反应,具有促进细胞存活的作用;但过量和持续的自噬会导致自噬性死亡。研究指出,自噬在肝脏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肝再生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关于自噬对大鼠肝再生的调节作用尚不明确。为了探讨自噬在大鼠肝再生中的表达变化,本研究以大鼠为模型,并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和2/3肝切除组,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在肝再生中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LC3蛋白聚点现象,MDC染色方法检测肝脏细胞内晚期自噬溶酶体的变化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C3-II和Atg5在2/3肝切除后24 h表达开始升高,一直持续至120h,随后开始逐渐下降;SQSTM1/p62在部分肝切除后2-12 h表达量增加,之后逐渐下降。免疫荧光检测发现,正常肝脏细胞内LC3蛋白呈弥散分布,2/3肝切除24 h后,LC3呈点状在细胞核周边积聚;MDC荧光染色观察,正常大鼠肝脏MDC荧光较弱,2/3肝切除24 h后,MDC荧光信号逐渐增强,形成荧光积聚斑点。以上结果说明,大鼠2/3肝切除后,肝脏发生了明显的自噬上调,且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为了研究自噬对大鼠肝再生的影响,腹腔注射自噬特异性抑制剂羟氯喹(CQ)预处理后,再进行2/3肝切除,并分为CQ处理组和CQ联合2/3肝切除组,利用免疫荧光检测自噬流变化;MDC法染色观察晚期自噬溶酶体的变化;通过再生肝系数值变化检测再生肝的生长变化;HE观察再生肝组织形态结构;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肝细胞核形态。免疫荧光结果表明,CQ处理组肝脏细胞中已有LC3蛋白呈点状积聚,CQ联合2/3肝切除后24 h观察LC3蛋白荧光信号显著增强,聚点现象明显。MDC荧光观察同样发现,CQ处理组肝脏细胞内能观察到MDC荧光积聚,CQ联合2/3肝切除后随着肝脏恢复MDC荧光信号逐渐增强。CQ联合肝切除后0-36 h肝系数值与2/3肝切除组大鼠肝系数值无明显差异,而72-120 h大鼠肝系数值明显低于2/3肝切除组大鼠肝系数值,且差异性极显著(P<0.01)。HE染色观察,与对照组相比,CQ处理组肝脏形态结构没有明显变化,但CQ联合2/3肝切除后发生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索消失,细胞核碎裂,并出现大量脂滴等现象。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正常细胞核形状规则,染色质分布均匀,CQ联合2/3肝切除后发生核碎裂,并出现新月形、浓缩的胞核。以上结果说明,羟氯喹处理后再生肝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肝脏损伤增加,说明自噬在大鼠肝再生中起保护作用;同时自噬可能通过抑制肝再生中肝脏细胞的凋亡,来调节肝再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