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及刘华一教授辨治经验撷英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7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探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epepsia,FD)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饮食习惯及偏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焦虑抑郁状态、FD不同亚型等情况与FD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究FD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总结刘华一教授对于FD的辨治经验,为今后更好地预防及诊治FD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和经验。方法:第一部分为临床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学者对于FD研究的相关文献,参考国内外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意见制定《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问卷调查表》,采集FD患者就诊信息,包括:一般情况、疾病诊断信息、焦虑自评情况、抑郁自评情况等,并将所得数据进行整理,然后通过统计分析总结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饮食习惯及偏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焦虑抑郁状态、FD亚型等情况与FD之间的关系,以及FD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第二部分为刘华一教授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撷英。通过收集刘华一教授辨治FD的医案,总结归纳刘华一教授的学术理论,对FD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辨治和用药特点。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33例FD患者,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为72岁,平均年龄为48岁,年龄在50-59岁之间发病率最高;以女性发病为主,女性发病年龄以40-49岁最多,男性以50-59岁最多,年龄在40-49之间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不同受教育程度中发病率最高的是学历为本科/大专的患者,其次为高中/中专、初中、硕博士研究生、小学及以下;按从事职业分类时,以办公室职员为主,其次为无业或退休、商业服务人员、技术人员、农民、教师、学生、公务员;部分患者出现饮食过快、饮食无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饮食偏嗜情况中发生频率前四位分别是嗜咸、辛辣、油腻、嗜甜。2 FD不同亚型主要为EPS和PDS,有少部分患者同时满足两种亚型诊断标准以致不便分类,遂单独归类;有28.76%FD患者伴随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45.49%FD患者伴随焦虑和(或)抑郁状态,主要为单纯焦虑或抑郁状态,少部分为焦虑抑郁复合状态。3根据F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发病率最高的是肝胃不和证,其次为脾虚气滞证、脾胃虚寒(弱)证、寒热错杂证、脾胃湿热证;将男、女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按发病率从高到低排列,前两种证型均为肝胃不和证和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和脾胃虚寒(弱)证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脾胃湿热证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不同中医证型在不同年龄层次分布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显示脾胃湿热证与肝胃不和证、脾虚气滞证、脾胃虚寒(弱)证在不同年龄层次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对于FD不同亚型,脾虚气滞证、脾胃虚寒(弱)证、寒热错杂证均以PDS发病为主,肝胃不和证和脾胃湿热证以EPS发病为主。4刘华一教授在临证中推崇“气机升降论”,并将“因滞致虚,因虚夹邪”理论运用于临床,刘教授在辨治FD时,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乃饮食不节、六淫邪侵、情志内伤、素体本虚为因,其核心病机为气机郁滞、升降失调。辨证论治不外脾胃虚弱、肝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证,宜扶正祛邪并举,刘教授以益气养血调中、疏肝理气和中、辛开苦降畅中为法自拟方药加减论治,收效显著。另外,刘教授在辨治选药时重视花类药轻清宣散、芳香行气之功,并精选对药相辅相成运用于不同证型治法之中。结论:1从FD患者一般情况看,FD发病与年龄和性别相关,以女性患者发病为主,女性患者以40-49岁为发病高峰,而男性患者以50-59岁为发病高峰,患者总体以50-59岁为发病高峰。学历分布以本科/专科为主,其次为高中/中专、初中、硕博士及以上、小学及以下。职业分布以办公室职员为主,其次为无业或退休、商业服务人员、技术人员、农民、教师、学生、公务员。三餐不定时者和饮食过快者占FD患者小部分,对FD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影响,FD饮食偏嗜者多以嗜咸、辛辣、油腻、嗜甜等,不良饮食偏嗜会导致FD的发生,饮食因素已成为FD的危险因素。2 FD亚型可分为EPS、PDS和兼具前两种亚型特征而不便分类型三种,EPS和PDS发病率较高,且发病率无明显差异。FD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无明显相关,但是幽门螺旋杆菌杀菌治疗可改善FD症状,因此推荐Hp阳性FD患者进行杀菌治疗。部分FD患者伴随焦虑和(或)抑郁状态,说明焦虑抑郁状态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当今社会FD产生的重要危险因素。3 FD患者最常见的两种中医证型为肝胃不和证和脾虚气滞证,说明FD与肝、脾、胃的功能异常有很大关联性,情志失调亦成为FD疾病发生的首要因素,久病耗伤正气以致正虚邪盛,随着病程延长,可继发多种夹邪证候。随着社会发展,工作压力增大等因素,FD患者以中年人居多,男性患者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属性,饮食失调、恣食肥甘厚味可常见脾胃湿热证,女性患者较之男性患者更早发生精气衰少,因此可常见脾胃虚寒(弱)证。对于FD不同亚型,脾虚气滞证、脾胃虚寒(弱)证、寒热错杂证均以PDS发病为主,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以EPS发病为主。4刘华一教授根据“气机升降论”和“因滞致虚,因虚夹邪”论对FD的病因病机、病程发展、辨证论治等提出独到的学术见解,临床效果显著,突出了中医药对于FD治疗的特色优势。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自拟生血汤联合常规补铁治疗脾肾亏虚型CRA,与单纯补铁治疗比较,观察两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探讨导师立法依据及用药特点,讨论自拟生血汤联合补铁治疗CRA在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生活质量及用药安全性方面具备哪些优势,为改善CRA治疗现状探索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及病房,
目的1以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清肺消炎丸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程所对应的核心基因靶点,通过靶点预测该过程中清肺消炎丸干预调控的生物通路,挖掘出通路中潜在的关键炎症因子。2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清肺消炎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及对患者血清中相应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1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GeneCards、OMIM、DisGeNET、TTD、DRUGB
本文由相关联的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月经病血证古籍文献方药规律研究,第三部分为导师王建玲主任治疗月经病血证的用药经验研究,并与古籍研究结果进行相关性比对。一、文献综述采用了传统的文献研究方法来收集古今相关文献,将月经病相关的妇科血证这一类疾病简称为“月经病血证”,本文主要研究包括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这五个疾病,其病因为“虚、热、瘀”,病机为肾-天癸-冲
目的:根据文献研究古时AUB-O诊疗理论的发展与演变,结合现代临床资料,重新认识AUB-O的临床特征、病因病机、中医证型及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为临床诊疗AUB-O提供更多的借鉴与辨证的新思路。方法:1.以《中华医典》为主要蓝本并充分收集古代医典,运用现代中医文献科学研究手段和方法,将有关崩漏、月经不调中部分内容、月经先期、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等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料全部进行系统
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倾向评分匹配法,对补肾活血针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补肾活血针法对慢性肾衰竭临床疗效的影响,为补肾活血针法的临床应用提供证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的患者,以慢性肾衰竭作为出院第一诊断,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筛选出202份病历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运用“补肾活血针法”分
目的:附子、白芍作为治疗痹证临床常用药对之一,两者合用,刚柔互济,生克制化有序,具有散寒止痛,温补脾阳,柔肝养血等功效。用以治疗痹证取得很好的效果。导师善于使用附子-白芍药对,并与其他药物组合,灵活用于治疗各种痹证,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和系统收集、整理分析临床中用以治疗痹证的处方,总结导师运用附子-白芍药对治疗痹证的配伍用药规律和临床经验,更好为痹证的辨证论治、处方用药问题提供依
目的本研究基于经筋理论指导下,通过观察应用不同经筋针刺方法结合推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应用相关量表进行疗效评价,来探讨不同经筋针刺方法与推拿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1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和病房中,符合脑卒中后非急性期上肢痉挛性瘫痪纳入标准的60例病例患者作为受试对象。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入经筋结点组(A组)或经筋肌腹组(B组),
目的探讨调理脾胃针法联合调中降糖颗粒治疗脾虚湿盛型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和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脾虚湿盛型糖尿病前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在常规运动和饮食干预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调理脾胃针法联合口服调中降糖颗粒,日1剂,早晚分服;对照组口服盐酸二甲双胍,500mg BID,两
目的:本研究第一部分运用Meta分析,选取随机对照实验观察中药注射剂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效果;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为研究对象,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评价该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两方面的情况。并通过观察不同亚组的临床疗效,确定疗效最优人群。方法:研究一Meta分析,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获得中药注射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文献,并通过查
目的:观察扶正消瘀法治疗气虚夹瘀型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的疗效与安全性,探讨扶正消瘀法的思想特点。通过评价其临床症状、内镜下胃黏膜状态以及在病理上的疗效判断其在临床治疗上的成效,以期为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的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预计纳入气虚夹瘀型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患者70人,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扶正消瘀方组与胃复春片组),给予两组患者同样基础治疗(嘱患者按时休息,注意饮食,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