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羽绒服因其质轻、保暖等特点在防寒服市场上占据着优势。本人在羽绒服工厂实习过程中发现,现有羽绒服保暖性评价是在标准实验条件下进行的,然而实际温湿度变化会影响羽绒服的热阻;传统观念认为填充量越大保暖性越好,而试验测得一定体积的羽绒内胆存在“临界填充量”,达到该值后热阻不会再随着填充量的增加而稳定上升;现有市场缺少将温度、单位填充量和羽绒服保暖性关系的定量研究。因此本论文以羽绒服保暖性为研究对象,以华东地区市场调研、羽绒内胆试样热阻测试、不同保暖性羽绒服的设计与制作、羽绒服试样热阻测试对保暖性进行了测试评价。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羽绒服市场调研筛选出三个华东地区畅销羽绒服品牌进行市场调研发现,畅销羽绒服填充量分布在40~160 g/m~2;羽绒服销售时段集中在11月~2月,结合该时段华东地区气候和羽绒服主要穿着地点,将本课题试验温度设置为-6℃~15℃、试验湿度设置为40%、风速0.1m/s以下。接下来对三个品牌的消费者羽绒服穿着情况和习惯调研发现,主要穿着人群为26~46岁女性,其穿着羽绒服时的新陈代谢标准为2MET(116.4w/m~2);调研人群普遍认为款式和尺码相同的羽绒服填充量越大保暖性越好,而本文验证填充量一定的羽绒服,针对每个温度存在“临界填充量”,此时随着填充量的增加,热阻不再稳定上升。(2)羽绒内胆试样的热阻试验利用HFB-1型织物冷暖感平板仪在8个温度下分别测试13只试样的热阻值。通过研究温度与单位填充量对羽绒内胆试样热阻的影响,分析了羽绒服内胆试样的保暖性变化机理。结果发现,相同单位填充量的羽绒内胆试样在-6~0℃时热阻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在0~15℃时热阻随温度升高几乎不变;相同温度下羽绒内胆试样的热阻随单位填充量增大而增大,但单位填充量增加到120~130 g/m~2后热阻增加不明显,达到140 g/m~2后继续增加单位填充量内胆试样的热阻出现略微下降;建立了-6~15℃温度范围内的单位填充量-温度-热阻函数方程。分析羽绒服内胆保暖性变化机理为:随着单位填充量增大内胆的羽绒分布和散热方式发生改变,内胆主要散热方式由空气间热传导变为纤维间热传导。(3)羽绒服试样的设计与制作基于华东地区女性羽绒服偏好调研结果和合体性的考虑,选取50、80、110、140 g/m~2为羽绒服试样的单位填充量,设计羽绒服为平肩袖、衣长65cm、微收腰的H型版型,分别采用6、8、10、12cm的绗缝间距绗缝,先绗缝后充绒工艺制得4件羽绒服试样。(4)羽绒服试样的保暖性评价利用LD-1型暖体假人,在气候仓内测试了-3、3、9等4个温度下4件羽绒服的热阻。结果发现,在填充量相同的条件下,-3℃~3℃时羽绒服试样包含表面空气层热阻和不包含表面空气层热阻都随温度升高而减小,3~15℃时两种热阻随温度升高略微增大。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羽绒服试样单位填充量由50g/m~2至140g/m~2,两种热阻呈明显增高趋势。相同条件下的羽绒内胆试样热阻高于羽绒服试的热阻。以热阻为0.8clo的内衣搭配为基准,50、80、110、140g/m~2单位填充量的羽绒服适宜的穿着温度区间分别为:9~12℃、3~9℃、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