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小鼠辐射损伤后消化系统及相关器官的病理改变,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MSC)在辐射损伤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为放射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清洁级雄性SD小鼠80只,随机分成4组。除正常对照组小鼠外,其余3组(实验对照组即辐射组、实验普通组和实验加强组)均采用2Gy射线照射剂量进行全身辐射,以建立小鼠辐射损伤的模型;损伤后12h,普通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UCMSC悬浮液(注射剂量均为230IU/g)和生理盐水;加强组又于24h再次尾静脉注射UCMSC悬浮液。观察辐射前后小鼠一般状态的改变;分别在第1d、2d、7d、14d处死小鼠,取肠道、肝脏组织和脾脏,计算脾脏指数并进行常规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织形态学改变;另取肝脏组织,以组织匀浆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的变化。【结果】一般状态的改变:实验组小鼠与正常组小鼠相比较活动明显减少;行干细胞注射后的小鼠状况有所恢复。组织切片染色显示,按组织学评价标准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辐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显著降低,按统计学表述,有统计学意义(F=41.89~182.96,t=10.79~22.03,P<0.01)。实验普通组与实验对照组比较,SOD活性有所升高,有明显的改善作用(F=41.89~182.96,t=4.78~13.12,P<0.01)。实验加强组与实验普通组比较,SOD活性有所升高(F=41.89~182.96,t=1.68~10.15,P<0.05)。小鼠肝细胞中MDA的含量实验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DA含量显著升高(F=158.441~632.751,t=12.13~44.22,P<0.01)。实验普通组与实验辐射组比较,MDA含量有所降低(F=158.441~632.751,t=5.44~15.00,P<0.01)。实验加强组与实验普通组比较,MDA含量降低(F=41.89~182.96,t=10.83~26.02,P<0.05)。脾脏指数显示:实验对照组与正常组比较,实验对照组脾脏指数明显降低(p<0.01),证明辐射对脾脏组织细胞产生了损伤。与放射组比较,实验普通组脾脏指数有所升高(p<0.05)。与实验普通组比较实验加强组脾脏指数上升(p<0.05)。【结论】成功制作了辐射损伤的模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改善和修复损伤组织,对放射性损伤的疾病有积极的防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