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翻译中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莎剧《哈姆雷特》和朱生豪译本的个案研究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1308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观,语篇作为语言交际事件,通过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过程实现,其人际意义就在于作者/说话者与读者/受话者之间的关系。由于语言交际的重要目的就是建立并维持适宜的人际关系,人际意义的传达也就成为语篇重建过程的重要维度。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不同于传统研究中所规定的对元文本进行复制和再现,应是以原文为出发点在译者的协调下重新构建一个介于作者和目标语读者之间的新的人际意义的过程。由于交际双方即作者和目标语读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翻译过程必然涉及人际意义的跨文化构建。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理论为戏剧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戏剧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特殊领域,由于戏剧语篇以对话为主,服务于舞台表演,具有很强的口语特征,并且以剧本读者和观众的反应与接受为最终衡量标准,其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就成为考察戏剧翻译的一个必要维度。 本文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理论运用于戏剧翻译中,以莎剧《哈姆雷特》和朱生豪经典译本为案例,以人际意义的主要实现资源评价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即态度,介入和级差)为分析框架,对比分析剧本和译本在跨文化语境下的人际意义,考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人际意义的实现方式以及构建的合适程度,从而确立人际意义构建的合适度作为衡量戏剧翻译的重要参数。为了增强戏剧译本的可读性和可表演性,使其更容易地被目的语读者和观众接受,译者需要构建介于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合适的人际意义。在构建过程中,译者首先要传达作者的人际意图,其次考虑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取位,并且在协商两者人际意义的过程中实现译者的主体性。在评价系统框架下戏剧翻译的人际意义构建的研究为戏剧翻译批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维度和重要的可操作参数。
其他文献
薇拉·凯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描写美国中西部拓荒时代故事的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我的安东妮亚》是其拓荒小说的代表作。凯瑟本人也认为这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