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接触是语言变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起因,任何语言都不能不与其它语言或方言发生接触而单独存在。本论文研究的是四川雷波县“团结话”,即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彝族在学习身边的汉语时,由于受自己的母语影响,改变不了浓重的“彝腔”(彝语腔调),而说出来的一种与当地汉语显著不同的语言变体。这种“团结话“其实就是在语言接触下发生的一种语言变体。 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以及书面语偏误四部分来分析雷波县彝族“团结话”。论文语音部分,将雷波县彝族“团结话”青年男性和青年女性的音系以及当地汉语方言音系进行对比,分析三者之间的异同。词汇部分,将“团结话”中的名词、动词、量词、代词、形容词与普通话进行对比并分析异同。语法部分,分析“团结话”中的实词、虚词、构词法以及一些特殊句式,总结出“团结话”的语法特点。书面语偏误分析部分,对雷波县彝族学生的作文进行语音、词汇、语法偏误分析,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及针对这些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雷波县青年阶段的“团结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都受到了普通话、当地汉语方言以及彝语的影响,其中语音中的声调受四川方言影响较大,声母受普通话影响较大,而韵母则受到三者的影响;词汇受四川方言影响较大;语法受普通话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