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雷波县“团结话”研究——以青年人“团结话”研究为例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l405567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接触是语言变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起因,任何语言都不能不与其它语言或方言发生接触而单独存在。本论文研究的是四川雷波县“团结话”,即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彝族在学习身边的汉语时,由于受自己的母语影响,改变不了浓重的“彝腔”(彝语腔调),而说出来的一种与当地汉语显著不同的语言变体。这种“团结话“其实就是在语言接触下发生的一种语言变体。  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以及书面语偏误四部分来分析雷波县彝族“团结话”。论文语音部分,将雷波县彝族“团结话”青年男性和青年女性的音系以及当地汉语方言音系进行对比,分析三者之间的异同。词汇部分,将“团结话”中的名词、动词、量词、代词、形容词与普通话进行对比并分析异同。语法部分,分析“团结话”中的实词、虚词、构词法以及一些特殊句式,总结出“团结话”的语法特点。书面语偏误分析部分,对雷波县彝族学生的作文进行语音、词汇、语法偏误分析,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及针对这些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雷波县青年阶段的“团结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都受到了普通话、当地汉语方言以及彝语的影响,其中语音中的声调受四川方言影响较大,声母受普通话影响较大,而韵母则受到三者的影响;词汇受四川方言影响较大;语法受普通话影响较大。
其他文献
在宋代《诗》学史上,王质的《诗总闻》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诗》学的发展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主要从王质《诗总
在小说《包法利夫人》出版后,福楼拜远离开令他厌恶的现代社会,转入华丽的古代世界,创作了历史小说《萨朗波》。这部小说及其创作过程显然是作家历史观和历史意识的集中体现
东汉学者应劭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文献家和名物学家。他博学多识,勤于著述,撰有《风俗通义》、《汉官仪》、《汉书音义》等多种著作,内容涉及历史、官职、民俗、礼仪、姓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多元化、频繁化,作为言语交际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语言现象,称谓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语言表达中,正确地使用称谓语,对于保证交际顺利进行,有着
魏源的《诗古微》在《诗经》学界中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它可以说是整个今文学派《诗经》经学思想的总结,对后世的《诗经》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关于《诗》的文学性和《诗
一些光杆动词作谓语的句子是不自由的,原因在于缺乏情态表达成分。情态的作用就是建立句子同现实世界的联系。很多学者已经指出在一些语境中,光杆动词谓语句可以出现,如祈使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