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鼻咽二重癌,即合并鼻咽癌的二重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发病影响因素以及鼻咽癌放疗诱发瘤发病间隔期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于2006.01~2015.03之间在我院诊治的鼻咽二重癌患者94例,同期首诊鼻咽癌3533例(接受普通放疗1669例、IMRT1687例、三维适型放疗171例,余下6例诱导化疗后未接受放疗)。将94例患者分为三组,A组:鼻咽癌为首发癌的异时性二重癌,B组:鼻咽以外其他部位为首发癌的异时性二重癌,C组为合并鼻咽癌的同时性二重癌。采用t检验和COX风险模型分析鼻咽癌放疗诱发瘤发病间隔期的影响因素。设置双侧p值<0.05,表明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4例患者中,鼻咽癌发病在2005年12月前,但二重癌发生在2006年以后者共46例;鼻咽癌和二重癌均发生于2006年以后共48例,占同期鼻咽癌患者的1.36%。同时癌14例,异时癌80例;二重癌平均发病年龄(51.7±10.9)岁,男性77例,女性17例,男女比例约为4.53:1,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0.0±6.9)岁,男性发病年龄(52.1±11.6)岁。A组共66例,男性58例,女性8例,男女比率7.25:1,首发癌发病年龄为14-72岁,平均年龄(43.0±11.9)岁,第二原发癌发病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51.7±11.7)岁;二重癌累及部位:头颈部(放疗诱发瘤)占共40例(42.6%),鼻咽癌在2005年12月以前普通放疗者中诱发瘤32例,2006.01-2015.03之间普通放疗诱发瘤4例,包括1例肉瘤,调强放疗诱发瘤4例(均为癌),同期普通放疗诱发瘤的发生率为0.240% (4/1669),肉瘤发生率0.06% (1/1669,),调强放疗诱发瘤的发生率为0.237% (4/1687),普通放疗组诱发瘤的发生率与调强放疗组比较无差异性(x2=0,p=1.00);肺部:共11例;消化道:共9例;泌尿生殖道:2例;血液系统:3例;足底恶性黑色素瘤1例。二重癌的发病间隔期7~372月,平均(105.9±70.2)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鼻咽癌患者发病年龄以及放疗模式与放疗诱发瘤发病间隔期的长短有关,COX风险模型显示放疗模式是鼻咽癌放疗诱发瘤发病间隔期的独立影响因素。B组共14例,男性7例,女性7例,男女比率1:1,首发癌发病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49.9±9.8)岁,第二原发癌发病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5.4±9.4)岁;首发癌累及部位:头颈部:共3例,乳腺癌2例,胃腺癌2例,泌尿生殖道:3例,淋巴瘤3例,上臂横纹肌肉瘤1例;二重癌的发病间隔期为24-180月,平均间隔期为(68.4±47.4)月;C组14例,男性12例,女性2例,男女比率6:1,发病年龄为35-61岁,平均发病年龄为(48.1±7.7)岁;头颈部:共6例,肺癌1例,消化道6例,淋巴瘤1例;二重癌发病间隔期为0-6月,平均(1.5±2.2)月。三组病例的病理类型:间叶组织恶性肿瘤占22例,腺癌占36例,鳞癌占22例,血液系统肿瘤7例,其他病理类型7例。结论:鼻咽二重癌可能以鼻咽癌首发者多见,多发于男性患者,40-60岁可能为高发年龄。鼻咽二重癌病理类型发生于头颈部者以鳞癌、肉瘤为主,而发生在其他部位者以腺癌为主。鼻咽癌患者的放疗模式可能是鼻咽癌放疗诱发瘤的发病间隔期独立影响因素。患者首发年龄可能与鼻咽癌放疗诱发瘤发病间隔期的长短有关,患者性别可能存在影响鼻咽癌放疗诱发瘤发病间隔期长短的趋势。结合本研究及我院已发表的1985年-2005年的资料,我们发现目前鼻咽癌放疗后诱发癌和诱发肉瘤呈下降趋势,且尚无IMRT会导致放疗诱发癌和诱发肉瘤的增加趋势的证据,但这仍需要对治疗后的鼻咽癌患者进一步随访,且需要纳入更大样本进行多中心的研究。影响鼻咽二重癌发生因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需多中心、随机、双盲、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