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立足于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之上,分析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建立的原因。社会救助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是救助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选择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制度模式,社会救助只是居于辅助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利益分化加剧,中国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急剧扩大,城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以及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绝对贫困问题日益凸现。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我们面临着实现经济增长与缩小分配差距的双重任务。新老弱势群体的并存及其利益的受损以成为我国转型期的客观现实。在此背景下,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制度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对我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它对我国的现实意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保障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维护社会问题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快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改革奠定最后的“安全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传统救济制度相比虽然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但在制度的运行中仍旧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低保对象界定难,低保标准制定难,相关法规和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其中低保制度的城乡分割问题更是成为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完善的低保制度是一项负责的社会系统工程,真正让它惠泽城乡所有居民,要从管理环节、资金环节等诸多方面加以改革,因此本文试图研究如何解决制度实践中的种种难题,探索实现该制度城乡一体化的途径。